客西马尼的祈祷——张大卫牧师


1. 客西尼的祈祷与基督的孤

张大卫牧师对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孤独与祂的祷告,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首先关注马可福音第14章32节到42节所展开的内容,生动地描述了当耶稣面临十字架这一极致苦难时的心情与处境。在这段经文里,主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参见可14:34),并俯伏在地上恳求,而门徒们却在这紧迫的时刻依然沉睡。张大卫牧师通过这一叙事强调,耶稣成为了“真正祷告的榜样”,但这种祷告并非只是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信心”,更是包含了“流泪、恸哭”(参见来5:7)的极其人性化的忧伤与恐惧。这一点正是关键所在。

耶稣在公开事工期间,曾多次行神迹、赶鬼、医治病人,并宣告神的国。门徒们早已多次体验过祂的大能,或许因此认为,若主愿意,任何苦难都可以被免去。然而,正如张大卫牧师所指出的,耶稣并没有选择门徒们所期待的“用能力避开苦难”,而是通过“全人格的顺服”来走上这条道路。这一点在经文中清晰呈现:“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可14:36)这句话表达了“神无所不能”的绝对信赖,但同时却以“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这样的告白收尾。张大卫牧师说,这正是耶稣祷告中最美丽也最伟大的部分。

在这祷告里,耶稣展现了自己软弱的人性面,却也将这份人性的惧怕与对神绝对主权的信靠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完全的顺服”。我们往往在信仰生活中口口声声说“要顺服神的旨意”,但当现实的痛苦或恐惧临近时,却往往发现自己难以担当。然而,连耶稣也在面对十字架时曾经祈求“挪去这杯”的事实,正让我们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软弱。最终耶稣仍然决然地走向“若是父的旨意,就承担下来”的结局——在这孤独的祷告场景中,张大卫牧师为信徒们找到了可以汲取的本质教训。

根据张大卫牧师的解释,客西马尼的祷告并不仅仅停留在“耶稣即将被害前感到艰难”这样的历史叙述层面,它更是基督作为“弥赛亚(受膏者)”完全承担苦难的象征性场合。客西马尼这个名字本身意为“榨油之处”。在这里,橄榄果实被压榨、流出油来;同样,耶稣也在此经历了身体与心灵被极度压迫的苦痛,为成为“替罪人而舍身的赎价”。在以色列,给王者膏油通常由先知或祭司进行,象征着“王权”,同时也彰显了受膏者引领百姓的使命。然而,耶稣作为“王”并没有立即进入尊贵和荣耀,而是在经文中暗示:祂首先选择了苦难与死亡。

在逾越节期间,耶路撒冷圣殿里会宰杀许多羊羔,祭司把血洒在坛前,然后顺着汲沦溪流出去,溪水因此泛红。耶稣和门徒在最后的晚餐后,也渡过这汲沦溪来到了客西马尼园。张大卫牧师将这一幕描绘为“穿过染成血红的溪水时,救主那孤独的背影”,并强调耶稣已经深知自己的血也将如同这些羊羔的血一样流淌,默想这残酷死亡的意义,却依然一步一步前行。同时,那些原本应与祂同行的门徒则在客西马尼园里只是唱着诗进来,不仅没有更加警醒,反而沉睡了,因而更加突显了主的孤独。

根据张大卫牧师的讲解,耶稣的孤独并非只是出于“人性层面的被背叛之感”。固然,十二门徒中有犹大已在密谋出卖耶稣,而其余门徒也不理解祂的痛苦,甚至在此刻沉睡。主只能带着悲伤的语气说:“你们连一个小时也不能警醒吗?”(可14:37)。然而,更深层次的孤独乃是“必须自主地顺服神的旨意”这一作为受托使命者所面临的孤独。若不独自走到最后一步,就无法完成那独特的任务——耶稣没有因为无人支持或共鸣就放弃。

张大卫牧师也指出,这种孤独与耶稣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契合的。自祂传道之初,便不断被身边的人误解或过度拥戴,有时又被犹太领袖排斥。就连门徒们也在十字架事件发生前,并未真正把祂当作“弥赛亚”来信任,对耶稣所期望的神国度价值到底为何,也没有充分领悟。于是,每当主教导时,门徒虽然表面回应“阿们”,却没能在实质上匹配这教训的内涵。主多次预言自己的受难,门徒却没有理解或者流于表面。最终在客西马尼的祷告场景中,门徒们的无知与迟钝达到了集中显露。

耶稣只带了彼得、雅各、约翰三位门徒更近一些。根据对观福音(马太、马可、路加)的记载,这三位也曾在变像山中陪伴过耶稣,是核心门徒。张大卫牧师认为,这并不是因他们更勇敢、更忠心,而是主拣选他们成为可以见证祂最深痛苦的对象。然而,当耶稣在一旁“汗如大血点滴落在地”(路22:44)地祷告时,他们依然无法保持清醒。这不仅是简单的困倦,更反映了他们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承受主所经历的“极度痛苦”。其实,正当主最需要他们同心警醒祷告的时刻,他们却入睡,正是他们软弱本质的强烈对比。对此,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耶稣的道路就是‘孤独之路’。”但在这样的孤独中,耶稣却更加彻底地依靠天父,祷告至不放弃使命,这一点尤为重要。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是耶稣曾告诉彼得:“鸡叫两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可14:30)。彼得曾经慷慨激昂地表态,宁可死也不会否认主,但最终却失败了。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指出,这一环节鲜明地对比了“人的决心”与“顺服神旨意”的不同。彼得凭着人意宣称“要为主舍命”,但在耶稣在客西马尼祷告时,他却没有展现丝毫能够支撑主的属灵警醒。最后,当耶稣真的被捕,他惊恐逃跑,还否认认识主,落得凄惨的结局。

正因如此,我们从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中,看到了两个层面:一方面,主内心极其惊恐、忧愁,并不断恳求;另一方面,却又能宣告“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可14:36),甘愿自己承担十字架的重担。张大卫牧师说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正凸显了耶稣人格与事工的精髓。也就是说,真正的信心勇敢并不是“对苦难麻木”或“思想过于简单”,而是“纵然面对痛苦也顺服神旨意”的服从中所生发的力量。

我们往往误以为“只要信心够强,就不怕苦难”。然而据张大卫牧师所言,耶稣并非不害怕苦难,而是在害怕之中仍然选择了胜过恐惧的道路。那条道路就是“在祷告的地方向天父倾诉一切,然后再次站起身来迈向十字架”。之所以称之为“孤独之路”,是因为这是无人能替耶稣去走的个人道路。张大卫牧师劝勉道:“当我们在生命的幽谷里觉得孤单无助时,应当想起耶稣如何祷告。”当众人都沉睡,或者陪伴我们的人都离散的夜里,耶稣呼喊“阿爸,父”并将一切交托的形象,就是信徒终极的榜样。

在约翰福音里,直接叙述客西马尼祷告的画面并没有出现。相对地,从第13章到16章,记载了最后的晚餐和临别讲论,第17章则是耶稣的长篇祷告,随后第18章起描写耶稣被捕。张大卫牧师对此的解释是:“约翰已经在最后的晚餐(约13:1起)强调耶稣已下了决心。”在对观福音(马太、马可、路加)中,人们看到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内心挣扎”,而约翰则更早就记载耶稣说“人子得荣耀了”(约13:31),把受难视为“荣耀”。不过,马可福音第14章所描述的耶稣之祷告,正好让我们看见这份决心背后也曾有痛哭与流泪。换言之,张大卫牧师认为,对观福音与约翰福音可以互为补充来看。

总而言之,客西马尼祷告的片段并没有只强调耶稣“完全的神性”,反倒是祂“极度痛苦的人性面”更被突显,让我们清楚看见耶稣的牺牲源自怎样的决意。而这种痛苦与恐惧,最终转化为对天父的全然信赖,使得耶稣得以迈向十字架的坚定脚步。正如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所强调,我们借此得知,“顺服神的旨意”是多么艰难却又何等美好。在主内,既有“挪去这苦杯”的人性请求,也同时蕴藏“照父的旨意而行”的信心抉择。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痛苦时,应学习耶稣的榜样,在祷告中最终选择“父的旨意”而非“我的旨意”。

张大卫牧师也进一步阐述,客西马尼的这段故事并非仅是昔日耶路撒冷某个夜晚的事件而已,如今依然适用于所有神的儿女。当我们置身在抉择关头,或在突如其来的试炼与苦难面前,我们也同样需要“客西马尼式的祷告”。这种祷告不只是“神啊,给我力量”,而是像耶稣那样诚实地倾诉所有的软弱和恐惧,仍然选择“愿照你的旨意”来顺服。张大卫牧师说道:“当人生陷入孤独的夜晚,似乎周围无人时,正是我们呼喊‘阿爸,父’,并依靠圣灵大能站起来的时刻。”这正是我们效法主的神圣脚踪之路。

更进一步说,客西马尼祷告中显露的耶稣之孤独,是“为拯救我们而做出的必然抉择”。若不是为了替罪人赎罪,身为神子的耶稣本不必经历如此惨痛的痛苦和孤独。张大卫牧师强调:“为了救赎罪人,耶稣没有退避”。就算我们竭力想要体会耶稣的心境,也难以完全理解祂那“顺服至死”的亲身经历。然而,圣经详尽地记录了这过程,马可福音也将耶稣的流泪与汗水清楚呈现,像张大卫牧师这样的牧者不断阐释其意义,目的无非是让我们通过默想那孤独的夜晚,更深领会主的恩典与大爱,并且在我们的生命中学习这条孤独却顺服的道路。

最终,客西马尼祷告在耶稣说“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可14:41-42)这宣告中走向结束。张大卫牧师称这为耶稣的“圣洁前行”,也是超越孤独的“救赎开端”。纵使耶稣在无尽的眼泪和悲叹中,仍然发出“我们走吧”的呼唤,这同时既是主个人的决定宣告,也是在召唤我们“与祂一同走上苦难之路”。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看到“同行”的意义。原本应陪伴耶稣的门徒都散去了,祂独自承担了十字架。然而,复活与圣灵降临之后,门徒开始追随耶稣的脚踪,教会承续了这“苦难与荣耀”的道路。张大卫牧师在结语里说:“时至今日,教会和每个信徒都必须带着客西马尼里祷告的心志警醒地走下去。”也就是说,当我们也愿意参与耶稣所承担的苦难,就能更贴近完成神的旨意。


2. 彼得和弱,以及徒的道路

接着,张大卫牧师在马可福音第14章后半部分探讨了彼得与其他门徒的表现。特别是在马可福音14章50节之后,耶稣被捕时,门徒四散逃跑,彼得三次不认主的场景随后出现。马可福音14章51-52节还记载了一个“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的少年人”,当众人要捉拿他时,他丢下麻布,赤身逃走。根据教会传统解读,许多人认为这名少年就是马可自己。张大卫牧师提到这段时表示,门徒和马可本人那种“怯懦”与“恐惧”被毫不保留地呈现,正体现了福音书的真实与诚实。

事实上,耶稣的门徒们都曾誓言要至死跟随祂。彼得曾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可14:29)。可惜,实际情况是,那些决心全都崩溃了,彼得的豪言也沦为空话。这不仅是彼得个人的问题,更是所有人类“软弱性”的象征。张大卫牧师说,许多人也曾发誓说“无论何种境况都不会背叛主”,然而,当真正面对身体的危险与恐惧,我们常会本能地逃避,这才是人最真实的一面。无论看上去多么“属灵”的人,在撒但的试探与世界的压力下,也可能完全倒下。

然而,更重要的是,福音书并不止步于描述门徒的失败,而是继续讲述彼得在否认主之后,经历了痛苦的悔改,并最终重新被主接纳,重新成为主的门徒(约21章中复活的耶稣如何恢复彼得)。张大卫牧师说,这象征“尽管软弱仍能被神使用”的门徒形象。客西马尼中沉睡、耶稣被捕时惊慌逃跑、甚至出卖或否认耶稣的形象,何等丑陋可耻,但耶稣复活后却仍然寻找他们。换言之,门徒的失败并非最终的舍弃,“怯懦的门徒”后来变成了“伟大的使徒”,充分显明福音里的恩典。张大卫牧师对此评述:“主的爱比我们的失败更大。”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本人。张大卫牧师强调,马可在第14章51-52节里记录了自己那段“可耻的经历”,对福音书来说拥有深远意义。一般而言,这种丢人的过往恨不得隐藏,但福音书却把门徒自己的失败公然陈述,以凸显“人就是如此不足,但耶稣并未因此弃绝我们”。马可当时半夜披着麻布尾随耶稣,说明他内心也有“不想离开主”的渴望,但当被围捕的人抓住时,他又出于恐惧丢下衣服逃跑,最终在耶稣的苦难上毫无助力。然而,他却将自己的过错写进了福音书,这反而更鲜明地衬托出耶稣担当十字架时的分量——“最亲近祂的人都如此怯懦地后退”,从而凸显耶稣是何等地独自担当。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犀利地指出:“若没有彼得与马可、还有其他门徒们的失败,耶稣那孤独的顺服与牺牲又怎能如此触动人心?”门徒们在使徒行传之后因着圣灵的大能而彻底更新,并成为福音宣扬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起点却是“难以启齿的”背叛与逃亡、沉睡与无知。但正因为如此,福音的能力与耶稣基督的恩典才被凸显出来。信仰并非“因我们完美而获得的特权”,恰恰相反,正是“自知不足之人”蒙受神的爱与赦免后,才得以进入信仰的恩典。

基于此,张大卫牧师进而强调:“我们也常常在软弱中否认或远离主,可是那并非终局。只要悔改回头,神仍要让我们成为福音的见证人。”这不仅仅是彼得在两千年前的经历,如今对我们同样适用。我们可能也会在宣教工场或日常生活中遭遇无数诱惑与困境,一开始口号喊得响,却很容易就跌入试探。重要的是,耶稣如同恢复彼得一样,也会恢复我们。当我们悔改,就能得到“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的使命。张大卫牧师再次突出了“主的爱大过我们的失败”这一福音核心。

值得留意的另一个面向,是门徒们的软弱再度凸显“耶稣所担当的十字架是一条何等完全的‘独行之路’”。十字架是人类历史中最关键的牺牲,只有耶稣单独承担。固然门徒陪祂过了汲沦溪,也进入了客西马尼园,但到最后一刻,“耶稣依然是独自留下”。张大卫牧师说,这正彰显了救赎本质:我们即便想帮耶稣分担,也无济于事,在罪的问题上谁都无法自救,唯有耶稣独力承担。

由此,基督徒的信仰旅程也呈现出某种张力。一方面,我们接受“我们一起走吧”的邀请,在教会这个群体中彼此相连;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意识到“我自己要背起的十字架”。也就是说,别人的代祷和安慰固然重要,但终究会走到“我个人要做出决断”的时刻。张大卫牧师引用“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参见太16:24)这句主的话,提醒我们:“客西马尼园门徒沉睡的画面,让我们清楚看到属灵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承担的十字架,而各种试探就像那沉重的眼皮压制我们。若仅凭血气,就会像彼得一样迅速垮掉。”

那么,软弱失败的解决之道何在?张大卫牧师一路反复呼吁:“要从耶稣的祷告中学到功课。”正如耶稣祷告:“阿爸,父啊,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14:36)。我们也当以全然信靠之心朝神父面前奔去。他说:“这是彼得与门徒们当时最需要学的祷告,我们今天也同样需要。”门徒在当下无法警醒,但他们之后借着这次失败,在教会使徒的道路上成长,也在圣灵充满下最终为福音舍命。换句话说,经历过失败与痛苦反而更坚固了他们——这是圣经一直在宣示的真理。

张大卫牧师对于《马可福音》这样“毫不掩饰门徒失败”的描述尤其赞赏,认为这正是福音书赐给今人盼望的原因。如果圣经仅写“门徒们都很伟大,从无背叛”,我们便无法在其中看见自己当下的软弱。相反,福音书作者们坦诚地写下自己的缺失,见证主的爱如何胜过这一切。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确认:“在我们最软弱之处,才能更深体会基督的恩典有多浩大。”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总结道,这也为我们展现了“信心之路”。作耶稣的门徒并不意味着成为“无懈可击的完人”,恰恰相反,我们会跌倒、会认清自身的极限,从而让耶稣成为我们唯一的依靠。也许我们也像彼得一样拍胸脯说“主啊,我要到底跟随你”,却终究在苦难临到时跌倒。但即便如此,主的爱也不改变。复活的耶稣再次寻回彼得,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羊”(约21章),这并不是只给彼得一个人的呼唤,而是普遍给所有信徒的安慰和使命。

客西马尼的画面展现出耶稣的孤独,也衬托出门徒们的软弱。十字架事件乃人类历史上最决定性的牺牲,是耶稣亲自背负的。门徒虽然也曾与祂同走汲沦溪、进入客西马尼园,但“终究在最后关头只剩下耶稣自己”。张大卫牧师说,这是救赎的真谛:我们无法增添任何帮助。也正因如此,基督徒的路也带着一种“矛盾”:我们在一面与主“同行”,在教会团契里彼此相顾;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面对那只有自己能背负的十字架。换言之,他再次强调:“关键时刻唯有自己的决定与顺服,否则就会像彼得一样倒下。”

再者,当我们真正倒下时,该怎么做?张大卫牧师常说:“要记得耶稣的祷告。”耶稣祷告时呼喊“阿爸,父”,并把一切交给神,这也正是门徒和我们所有人必须学到的。门徒当时失败了,但后来他们以此为起点,在教会建立之初成为使徒,为福音舍身。经历过苦难和失败的人,比那些不曾经历的,更能深刻明白神的恩典。圣经一再证明这一点:在人失败后真心悔改时,神往往通过这失败重新塑造他。

张大卫牧师由此提出,福音书之所以“如实写下门徒可耻的缺点”,就在于要让现代的我们也获得盼望。如果经文只写“门徒从未失败”,我们便难以在其中对号入座。但福音书作者们真实呈现自己的软弱,并且见证主如何用更大的爱翻转了这一切。于是,我们就能确认,“恰在软弱暴露之处,基督的恩典何等丰盛”这一真理。

张大卫牧师指出,这实际上为我们指明了“信仰的旅程”。成为基督徒,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再失败、永远完美,而是在失败中谦卑自省,看到自己所不能,才懂得更加全然依靠主。我们或许也会像彼得那般大声宣告:“主啊,我要到底跟随你”,结果却无法真正做到。但即使如此,主的慈爱仍然不变,祂复活后再次来寻回彼得:“你爱我吗?”三次提问中,彼得同样三次答复,这象征了完全的恢复。这一幕远远超越彼得个人,也成为当今所有软弱信徒的鼓舞和召唤。

当我们再看客西马尼里耶稣的孤独,以及彼得和门徒们的不足,也就能反思“真正的门徒之道”。不是仅靠一句“主啊,我绝不背叛你”就能做门徒,而是即使跌倒,仍会在悔改中呼求主的怜悯,并再次站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门徒。张大卫牧师说:“这才是福音的故事,信仰旅程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中不断往前。”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暴露软弱,可是一旦想起客西马尼里耶稣的祷告,记得彼得的失败与得蒙饶恕,就能再次回到主面前,继续走门徒的道路。这里并非俗语所谓“跌倒十次,第十一次爬起”,而是“主一直牵着我们”,这是福音的真理。

因此,张大卫牧师在实际层面也教导:“当我们在教会里看见别人的软弱时,不应一味定罪,而应承认‘我也是那个软弱的人’,并彼此扶持。”若当初彼得一次跌倒后,其余门徒就转头讥讽责备,这就与福音精神相去甚远。耶稣把门徒合而为一,即便彼得失败,也借机让其他人省察自己。到了使徒行传时期,初代教会彼此相爱,合力祈祷,凡物公用,常常扶持软弱的肢体,正是“与基督同行”之真实写照。十字架之后的复活、随之而来的圣灵降临与教会诞生,可以说是“那个在客西马尼沉睡的门徒群体”被唤醒,成为“同心警醒祷告的群体”的关键契机。

总体而言,张大卫牧师透过客西马尼园里耶稣的孤独与门徒们的软弱,向信徒们传达以下结论。第一,耶稣的道路自始至终都是“孤独之路”,为我们罪人独自喝尽那苦杯。第二,门徒无一能彻底明白这条路,以至四散逃跑、背叛或否认主,但复活后主再次呼召他们,并让他们成为传福音的器皿。如此,门徒的失败并非被永远丢弃,而是被原谅并重塑,这证明“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我们的软弱也能被翻转”。第三,我们当将这“十字架与恢复的故事”应用到自己身上。当下若处于苦难,也要想起客西马尼里祷告的耶稣;若已失败,也要勇敢悔改,相信自己仍能被主重新扶起。

而这一切都指向“客西马尼祷告所彰显的耶稣完全的顺服,以及由此成就的救恩历史”。耶稣将十字架之路宣告为“荣耀”,从而呼唤门徒“我们一起走吧”。张大卫牧师指出,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被召与主同行,甘心背起各自的十字架,但同时又保有不失望的盼望,因为有复活的应许。即便身处苦难境地,只要呼求“阿爸,父”并说“愿你的旨意成就”,这才是基督信仰的实质。《马可福音》第14章里耶稣的恸哭与门徒的失败,正以最戏剧性的方式展现了这信仰如何在真实的人生中开花结果。

当我们同时凝视客西马尼祷告与门徒软弱时,就会发现那十字架之夜并不仅关乎耶稣一人的牺牲,也贯穿“我们所有人的苦难与救恩”的宏大救赎史。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耶稣最痛苦地呼求的那一刻,也正是天父之爱最深地彰显的时刻。”那一刻,原本该在身边的人却都沉睡了,但他们的昏睡、背叛与逃跑,反倒赤裸地揭示了“人在罪中的本相”,也显示“没有耶稣的救赎,谁都无能为力”。但福音的结局是复活,给我们带来盼望:彼得这个曾经夸口却失败的人,终于被神兴起,带领初代教会。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曾经离主多远,只要愿意回转,我们仍能走上跟随基督的道路。

客西马尼的祷告表面看起来是悲剧与孤独的巅峰,但却像张大卫牧师所说的那样,“预告了神国度的新黎明”。因为正是通过这场祷告,耶稣踏上十字架,而十字架也成为通往复活之门的关键。门徒当夜虽然没能警醒,但在复活与圣灵降临以后,他们成为“清醒”的门徒。同样地,我们今日也能听见耶稣那句“要警醒祷告”的嘱托。无论我们的道路是相对平坦,还是不亚于耶稣所经历的艰难,我们都要明白:主已经走过的那条孤独之路,不仅是“为我们”而走,更是“邀请我们同行”的道路。

这正是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与基督同行”的含义。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孤独地流汗祷告,但这祷告同时也是“为我们代求的祷告”。门徒沉睡,却最终被恢复,成为神国度宝贵的工人。这也意味着今日我们若向主认罪:“主啊,我本想警醒,但我睡着了。求你唤醒我的灵魂。”祂就必再次扶我们起来。每年我们重复纪念受难与复活,并非只是仪式,而是在此确认这条“孤独顺服之路”成就的救恩,如今“在我身上”也能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这是张大卫牧师所着力分享的信息。

据说张大卫牧师常在讲道中提出“如果那夜我也在耶稣身边,结果会如何?”他坦诚地回答:“我大概也会睡着,或者逃跑。”人性的软弱在本质上与门徒无异。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基督的恩典”。唯有耶稣一人忠心又完全,因此我们都能在失败中仍有盼望。张大卫牧师表示,这就是客西马尼祷告场景在今天仍紧要的原因:因为从中我们看见耶稣的痛苦顺服与无私之爱,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恩典的道路。

“与基督同行”,并不是意味着不经历苦难与考验。相反,它是同走耶稣曾走过的十字架之路,曾在客西马尼发出痛哭祷告的那条路,而那条路正带来了救赎。门徒们起初没能跟随到底,但在复活之后,他们各自领受十字架,开始新的脚步。因此,我们今日只需选择与这苦难和恩典之路相交,就能踏上门徒之路。门徒之路并不因一次失败就终结,而是跌倒后再次仰望主,继续前行。耶稣的孤独何等深沉,但那孤独也成为拯救全人类的序幕,并召聚那些像门徒一样软弱的人再一次同行。

在这整个过程里,张大卫牧师始终提醒我们关注的核心是,耶稣祷告中那句“阿爸,父啊”所蕴含的信靠与爱。我们能呼唤神为“阿爸,父”,正是因为耶稣那样彻底顺服,为我们敞开了得称子女的道路。由此,沉睡过的门徒、逃跑过的我们、曾经赤身逃离的马可,都能回到团契中,通过祷告苏醒。“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这正是贯穿十字架与复活的福音精华,也是我们得以复兴并得胜的关键。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我们随时可能沮丧跌倒,但因耶稣的顺服,恩典的路已无限延展。”客西马尼那漫长的一夜,就是这恩典之路开始的地方。

在我们的生命中,若也曾遇到类似的景况——无法理解的苦难、不平或恐惧,乃至我们也发出“把这杯挪去”的呼求——就当重新回味耶稣当时的抉择。纵然内心极度沮丧、甚至带着失败与羞耻,但只要相信十字架与复活,我们便能再次站起。因为耶稣已先走过那条道路,也翻转了门徒们的失败。最终,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对神的绝对主权与大爱的信靠,而这也浓缩在那“客西马尼的祷告”之中。张大卫牧师的信息十分清晰:“我们若要与主同行,就要在生活中不断地重复这一祷告。”正是在这样的重复中,门徒的软弱渐渐变为坚强,我们的人生也照神的旨意被更新。

马可福音第14章所记载的客西马尼祷告和耶稣所经历的极度孤独,以及展现出的彼得和门徒的惨痛软弱,正是最鲜明地突显福音本质的画面之一:耶稣的孤独让我们领悟“真顺服”的含义;门徒的失败则见证尽管我们极其不足,却仍可在神国度承担使命。即使我们失足,也并非终点,主会再次为我们开路。因此,最蒙福的道路,就是“与主一同进到客西马尼,进入祷告”的道路。在那里,我们才能摆脱“照我的意思”而真正活出“照父的意思”的门徒生命。这也正是张大卫牧师不断宣讲的“与基督同行”的要义,让客西马尼园那黑暗的夜晚,今日依然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愿我们都能由此得到激励,追随主脚踪,在苦难中守望祷告,并在失败中重新起来,走向复活与荣耀。阿们。

www.davidjang.org

已经沐浴之人 —— 张大卫牧师

1. 耶稣的“爱到底”与“已经沐浴之人”的含义

张大卫牧师在默想约翰福音13章2-11节中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件时,强调这是对基督徒生活和教会共同体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段经文。此段经文描述了在最后的晚餐时,魔鬼已经将出卖耶稣的念头放在加略人犹大的心里,由此暗示出极度紧张与悲剧的预兆。即便如此,主在明知自己即将受死的时刻,仍爱门徒到底,甚至盼望连仇敌也能回转。这份爱在经文中特别体现在“已经沐浴的人,除了脚以外并用不着洗,身子是干净的”(参约13:10)这句话中。此话提示了重生之人(中生)与每日悔改的必要性这两者间的紧张关系。

张大卫牧师首先强调,“已经沐浴之人”这一表达指向信仰的根本——即重生(中生)的经历。藉着相信耶稣基督,人从罪中得释放,进入新的生命,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若用比喻来说,为了参加宴席,理应先行沐浴,表示自己具备进入宴席的资格;然而人在路途中,脚却难免会被尘土和泥泞弄脏,所以在正式进入宴席之前,还需再洗脚。对有信仰的人而言,这象征着即便已经接受了真理与得救的信心,但在日常生活里依然会有“犯罪迅速的脚”,因此必须不断悔改、不断得洁净。

张大卫牧师再三强调,重生经历才是信仰的起点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有尚未“沐浴”(未重生)的人,纵然表面上也参与了教会的礼拜和事奉,但在真实意义上仍与主无关。正如加略人犹大虽与主同在,却并未真正领会基督的爱,最终走上了背叛的道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凡是经历过重生的人就不再犯罪,成为了完美无暇的存在。“已经沐浴之人”在日常生活里也会因行走在尘世而“脚被玷污”,因此每天都需要洗脚。洗脚的过程乃是对“自犯罪”的对付,是对人即便得救之后仍存留的罪性(罪性)所进行的日常属灵争战的体现。

约翰福音13章里,耶稣的行为似乎颠覆了当时师生或尊卑的传统:当时一般是地位高的人或老师让门徒或仆人给自己洗脚,但耶稣却反过来,亲自为门徒洗脚。张大卫牧师将其解释为“成为爱之仆”的耶稣甘愿极度谦卑的表现。祂亲身示范了在神国度中,真正的权柄与荣耀来自服事与谦卑的神圣悖论。

当西门彼得看到耶稣要为他洗脚时,心生反对:“主啊,你竟给我洗脚吗?”(参约13:6)他不明白耶稣为何要采用如此谦卑的行动。耶稣却坚定地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参约13:8)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无论我们觉得自己多么不配或卑微,如果拒绝了主的恩典和爱,我们就无法与主联合。对于一个罪人而言,拒绝主的恩典才是最大的骄傲。

当彼得听到这句话后大惊,便说:“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参约13:9)耶稣答道:“已经沐浴的人,除了脚以外,并用不着洗,身子是干净的。”(参约13:10)这显示出,对于已经在信心里重生之人,需要的并不是否定自己已经得到的重生、或一再重复“重生仪式”,而是在每日的生活里对所犯的罪进行悔改与洗净。张大卫牧师亦将此与洗礼的意义联系起来:用水进行的洗礼只是对内在已经发生的圣灵洗礼的一种外在公开见证。虽然教会传统中极为重视洗礼的仪式,但仪式本身并不必然保证重生。真正关键的是藉着圣灵的工作,个人能否真心离弃罪,并在基督里获得新的生命。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已经“沐浴”的人也仍须洗脚。张大卫牧师指出,人性与肉体依然暴露在罪的环境里。即使信了耶稣、经历了重生的基督徒,也可能在世上遭遇贪心、嫉妒、恨恶、淫乱、骄傲等各样罪的诱惑,甚至屈服于其中。所以必须不断地洗脚,即每日悔改、每日回转。若不如此,便可能与主失去关联。张大卫牧师郑重警告说,这是基督徒在现实中切实要面对的处境。

他称这为对基督徒“真实存在状态”的宝贵洞见:一方面,我们在耶稣里已经得着了完全的救恩,被神的恩典称为儿女;另一方面,在世上生活时,我们又常常不顺从圣灵、却顺从肉体的情欲。引用保罗在罗马书3章15节的描绘——“他们的脚飞跑行恶”,人总是很容易奔向罪。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回到耶稣面前,说:“主啊,求你洗净我的脚”,并在这过程中不断追求圣洁。

在约翰福音13章里出现的“已经沐浴之人”具有两层意义:其一,表示已经得救,可以参加“神的筵席”的身份;其二,仍需透过洗脚,随时更新与主的关系。张大卫牧师将这归纳为“对恩典的大胆仰赖”和“在恩典中的警醒”这两大要点:一方面,要深切默想我们这样不配的罪人却被耶稣爱到底、完全接纳;另一方面,则要不断自我省察,不轻忽这恩典,也不将它当作理所当然。唯有谨守这两方面的平衡,基督的教会和圣徒才能在这张力中稳步向前。

“已经沐浴之人”珍视此身份,并通过每日洗脚、每日悔改而持续来到主面前。这不仅是个人灵修或敬虔生活的层面,也与教会共同体的本质相连。教会若能学习耶稣那样彼此洗脚——即彼此在爱里谦卑服事,当看到彼此的罪和软弱时,不是定罪或疏离,而是如同洗脚般为对方祈祷并劝勉,才是教会应有的文化。若缺乏这种文化,教会必容易陷入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和纷争。正如路加福音22章所见,在最后晚餐的席间,门徒中也曾为“谁为大”而争执不断,这揭示了人性中偏好支配和区分尊卑的本能是何其强大。

最终,张大卫牧师将“已经沐浴之人,只有洗脚就够了”这句耶稣的话,解读为对所有教会内外之人的邀请:顺从并效法耶稣的爱与服事。我们已藉着重生受到邀请进入天国的筵席,却仍需要每天洗脚,以维持心灵的洁净。而那位亲手为门徒洗脚的耶稣,呼唤我们定睛于祂的爱——祂用爱俯身洁净我们,我们要不断地紧紧依靠这恩典,并用同样的爱彼此服事,从而在基督的门徒道路上渐渐成长。

所以,在小主题“1. 耶稣的‘爱到底’与‘已经沐浴之人’”的探讨中,可以清楚看到:根本性的重生与每日悔改之间的平衡何等重要。张大卫牧师藉此提醒所有基督徒,不要只停留在“已经得救”的确信上,而要天天洗脚,不与罪妥协,以活出圣洁与敬虔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洗脚”的过程并非由人自己完成,而是靠耶稣的爱与服事;我们若以此恩典为根基并彼此共享,教会共同体就能不断被更新。

2. 加略人犹大与门徒的无情,以及“爱到底”的主

在解读约翰福音13章2节——“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念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时,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是极其严肃且悲剧性的一幕。最后晚餐之中,仇敌竟与其他门徒同席,充分反映了人性的罪和神的恩典在此处激烈碰撞。犹大在经历过主的大爱后,仍然不肯回转,选择了背叛。

首先,张大卫牧师提到,魔鬼的“最大目标”就是离间主与门徒。若能让门徒中有人叛变,便是魔鬼的最大胜利。这提醒我们,教会内部发生的背叛、分裂、猜忌和仇恨是何其危险。耶稣与犹大可谓同桌共席,耶稣努力抓住他直到最后,但犹大却始终拒绝了主的爱之呼唤。“魔鬼放进他心里的意念”最终主导了他。

在这一点上,张大卫牧师强调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当犹大动了要出卖耶稣的念头时,其余门徒似乎对其严重性毫无察觉。根据约翰福音13章27节及下文所示,耶稣对犹大说“你所做的,快做吧”时,其他门徒却还以为犹大是要去购买什么或施舍穷人。竟无人看出他要离席背叛主。这种对同伴属灵状态的冷漠和迟钝,以及彼此间爱的匮乏,恰恰让魔鬼有机可乘。

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恰是对今日教会现况的一个反照。就像我们如今在教会或信仰群体中,表面看似一同敬拜、一起享用餐点,但可能有人内心深处已酝酿对神和对教会的背叛或离弃,而我们因缺乏属灵的敏锐和关怀,以至于完全没有察觉。教会若缺乏彼此的代祷和警惕,无法对伤痛和软弱予以爱心关注,魔鬼就会趁虚而入,挑起分裂并毁坏群体。

更令人惊叹的是,耶稣虽完全知晓犹大将背叛自己,却仍爱他到底。张大卫牧师称其为“主为背叛者所预备的最后爱的触动”。犹大与主一同吃饭,甚至被洗脚后仍选择离开,这是人类角度无法理解的彻底背叛。“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约13:30)这节经文以“夜”来描绘最终的悲剧性结局:犹大主动走进黑暗里,做出不可逆转的选择。

在此,张大卫牧师谈到被“撇弃”的可怕——或说当神“任凭他们”的可怕(参罗1:24, 26)。当一个人不断拒绝神的爱与呼唤,最终就会深陷无法回头的深渊。犹大因为自己的贪念和叛逆,不肯收回心意,也漠视主屡次以爱所发出的劝诫,最终就成为了“被撇下的那一位”。然而,这并非上帝冷酷无情,而是因为人在先拒绝了上帝的手,转而亲近魔鬼所播下的虚假种子。

接着,张大卫牧师藉犹大的例子提醒我们:任何人都可能堕入罪与试探,甚至走上无法回头之路。教会里也可能出现像犹大那样的背叛者,而我们自己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做出“犹大式”的选择。关键在于:主的爱已经赐下,但若我们拒绝或滥用这爱,就可能陷入信仰的黑暗中。

除此之外,他还尖锐地剖析了其他门徒的迟钝。在最后晚餐前,门徒之间已经在争论谁更伟大(参路22:24)。在这种自私心态或争名夺利的气氛中,自然无人能留意到同伴灵魂的挣扎与异动,甚至没有一个人为犹大的人生选择痛心或尝试挽回。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对教会共同体是一种严峻的提醒:我们是愿意成为那个愿意为同伴“洗脚”的人,还是只会忙于“谁更大”的争吵、对彼此的灵命冷漠无情?当教会内部出现矛盾冲突,或者有人在属灵生命中严重摇摆时,我们能否如耶稣一样,竭力以爱相待,坚持到底?还是像门徒那样,认为“这与我无关”,对身边人步入毁灭视而不见?

此外,张大卫牧师对约翰福音13章30节——“犹大就立刻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进行了象征性的诠释:这里的“夜”不仅指当时天色已晚,更暗示了罪和绝望的灵性黑暗。离开耶稣的筵席,就再也无法处在光明之中,只剩下被黑暗吞噬的可悲结局。

结果,整段经文里出现了三个强烈对比:背叛者犹大、无情迟钝的门徒,以及“爱到底”的耶稣。张大卫牧师指出,此景象里既看到了神爱之浩大,也目睹了人性之顽固。主甚至为仇敌洗脚并给予最后劝诫,但犹大仍拒绝了这爱;其他门徒亦缺乏足以阻止悲剧发生的成熟爱心和警醒。

教会里经常也会重演这些冲突和背叛的场景:我们表面一同敬拜、同工,内里却可能存在彼此妒忌、争吵、背叛的种子。倘若真是这样,那耶稣在这种情形下会怎么做?张大卫牧师的回答是:主仍然在此,仍旧将爱到底,但选择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或可走向犹大所走的道路,也可以借主的恩典含泪回转得痊愈。

因此,小主题“2. 加略人犹大与门徒的无情,以及‘爱到底’的主”告诉我们:教会共同体和个人都要谨慎提防罪与背叛,也要记取耶稣如何仍然深爱背叛者并为其洗脚。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段经文并非简单告诉我们“犹大是坏门徒”,而是提醒我们“我们随时可能成为犹大,但主依旧爱我们到底”。这既是警示,也是安慰。

3. 洗脚的耶稣与“你们也应彼此洗脚”的命令

张大卫牧师在解读约翰福音13章4-5节(耶稣脱下外衣,拿一条手巾束腰,倒水在盆里,给门徒洗脚,并用所束的手巾擦干)时,指出这是向我们展示天国真正权威的极具震撼力的事件。在当时,洗脚通常是仆人或地位卑下者的工作;或在师徒关系中,徒弟可以为老师洗脚,但老师为徒弟洗脚则不可思议。

然而,耶稣却系上手巾,一个个地为门徒洗脚。张大卫牧师将其称为“万王之王却甘愿成为万仆之仆”。这并非作秀,而是耶稣真正“倒空自己”的体现。祂随后命令门徒:“我是主、是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参约13:14)这为教会共同体指明了最根本的态度——彼此相爱、谦卑服事的榜样。

问题在于,当时的门徒们却依然在争论谁的地位更高(参路22:24)。张大卫牧师指出,这反映了人性的普遍罪性:即使在信仰群体里,也会有无休止的相互比较和竞争,关心“谁更被看重”、“谁更有影响力”。耶稣却在这样的争执中,以“成为仆人”的方式示范了真正的爱和真正的权柄。

张大卫牧师称之为“爱之仆的自由”:耶稣是万有之上的那一位,但祂使用权柄的方式并非统治或高高在上,而是透过爱的服事,“成为仆人”。正是在这种成为“爱之仆”的状态下,人反倒能享受到完全的自由,不再被各种要掌控、要炫耀的欲望所束缚。这与腓立比书2章6-8节保罗所描述的耶稣“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相呼应。

对于身处当代的基督徒而言,该如何在生活中落实耶稣的这一行动?张大卫牧师从两个层面进行阐释:

第一,个人层面上,需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学习自我倒空与谦卑。我们的脚随时会因罪而玷污,想要作那洗脚服事他人的人,就必须先放下自己的骄傲与私欲。十字架正是这种“自我否定”的场所。如果在教会、家庭或个人心中,没有“十字架”居首,我们很容易又陷入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支配与利益的模式。张大卫牧师语气强烈地指出:“若无十字架,教会最终也不过是骄傲之人的聚集。”

第二,在教会共同体层面,需要形成“彼此洗脚”的文化。这不仅限于实际照顾或供应对方物质所需,更包括在属灵层面上,用爱遮盖并帮助彼此从罪和过犯中恢复,并在悔改的道路上彼此带祷。若教会真能践行“洗脚”的精神,就不会有一味的论断或羞辱,而是充满医治与和好。张大卫牧师形象地说,信徒要常常随身“携带洗脚用的盆和手巾”,随时预备好服事别人。

与此相呼应的是耶稣那句“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参约13:8)所带来的严肃性。这里表明,我们并非靠自己就能洗净自己的脚,本质上仍需要耶稣亲自的洗涤。即便已重生的信徒在属世道路上继续前行时,一旦脚再次沾染尘垢,也必须回到耶稣面前得洁净。而我们彼此洗脚,则是愿意成为耶稣爱的管道,将耶稣的医治与洁净传递给对方。

张大卫牧师建议,当教会遭遇争执与冲突时,应当回想约翰福音13章中耶稣“洗脚”这一幕。大多冲突来自彼此的比较、谁对谁错、谁功劳更多等。耶稣却在此刻拿起毛巾、倒水、洗脚,将与世俗“谁做王、谁掌权”截然相反的道路明确呈现。祂作为师长和主宰,都甘心俯身成为仆人,正宣示了我们也当走相同的道路。

在这个追求“为王掌权”的世界里,成功、支配、影响力是人们所看重的。然而,“彼此洗脚”的生活模式在世人眼中可能显得荒谬甚至无效,但张大卫牧师强调,正是这“悖论”当中蕴含着真正的生命和自由。我们为别人洗脚时,那洗脚的行动本身就让耶稣的爱活现于当下。

另外,张大卫牧师认为,“洗脚”的信息在教会历法中的四旬期(预备受难节和复活节)尤为重要。四旬期是默想耶稣受难与十字架的时节,我们随主同走卑微与顺服之路;若此时能重温耶稣“你们也当彼此洗脚”的吩咐,就能促使我们的信仰不仅停留在教堂的礼仪层面,更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悔改、服事与分享。

至于复活节,则见证了主的谦卑与牺牲并非失败或挫败,而是藉着复活而转为荣耀。张大卫牧师认为,我们彼此洗脚的这个小小行为,也终将通往复活的荣美之路。纵然世人看来毫无功利意义,但其间蕴含的却是真正的自由与喜乐。

总之,在张大卫牧师的阐释下,约翰福音13章2-11节里耶稣洗脚的事件,既关乎教会的本质,也关乎基督徒的身份。

“已经沐浴之人”——重生的确据,却也须天天洗脚、天天悔改,务必留心脚上的污秽。

加略人犹大的背叛与其他门徒的迟钝——警醒我们在教会里同样可能隐藏罪的危机和彼此疏离。

耶稣亲自洗脚的行动——显明唯有当教会学会跟随这位“爱之仆”、让洗脚的爱充满其间,才能完成真合一与福音的喜乐。

最后,张大卫牧师提出一个质问:今天我们能为那些我们视为“仇敌”或在教会里最难服事的人洗脚吗?耶稣尚且愿意为加略人犹大洗脚,我们又愿意为谁洗脚?我们的信仰是否只在口头上倡导“彼此相爱”,却从不实际在卑微的姿态中服务人?在这个发问面前,我们能否诚实面对自己,进而被主的爱更新?这一切正是教会之所以为教会、基督徒之所以为基督徒的关键。

因此,“洗脚”的命令对我们来说既是高标准,也是何等大的恩典:主知道我们无力彼此洗脚,便先来为我们洗脚;当我们每日在尘世生活里再度弄脏时,祂仍然俯身为我们擦洗。得着如此爱的人,也就被呼召去为他人洗脚,在这过程中将基督的馨香之气散播开来。这便是教会使命与存在的真实目标。

综上所述,小主题“3. 洗脚的耶稣与‘彼此洗脚’的命令”展现了“洗脚”在属灵与实际行动层面的深远意义。张大卫牧师认为,耶稣“你们也当彼此洗脚”的教导,正是教会恢复弟兄之爱、并向世界见证基督真爱的途径;这条道路同时也是我们从四旬期走向复活晨曦的朝圣之路。唯有实际效法耶稣的谦卑与牺牲,纵然洗脚看似微小,却包含着使神国度临到的伟大力量。

若综合张大卫牧师的整体阐释,可以看出,约翰福音13章里洗脚的核心信息包括:

已得救之人的不断悔改;

对教会内部背叛可能性的警惕;

效法耶稣这位“爱之仆”,彼此谦卑相爱。

唯有行走在这条耶稣指示的道路上,我们才能真正进入恩典、真理与爱得以完全成就的生命里。愿所有“已经沐浴之人”更加深刻体会救恩的丰富,并在彼此服事的教会群体里持续成长。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