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沐浴之人 —— 张大卫牧师

1. 耶稣的“爱到底”与“已经沐浴之人”的含义

张大卫牧师在默想约翰福音13章2-11节中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事件时,强调这是对基督徒生活和教会共同体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段经文。此段经文描述了在最后的晚餐时,魔鬼已经将出卖耶稣的念头放在加略人犹大的心里,由此暗示出极度紧张与悲剧的预兆。即便如此,主在明知自己即将受死的时刻,仍爱门徒到底,甚至盼望连仇敌也能回转。这份爱在经文中特别体现在“已经沐浴的人,除了脚以外并用不着洗,身子是干净的”(参约13:10)这句话中。此话提示了重生之人(中生)与每日悔改的必要性这两者间的紧张关系。

张大卫牧师首先强调,“已经沐浴之人”这一表达指向信仰的根本——即重生(中生)的经历。藉着相信耶稣基督,人从罪中得释放,进入新的生命,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若用比喻来说,为了参加宴席,理应先行沐浴,表示自己具备进入宴席的资格;然而人在路途中,脚却难免会被尘土和泥泞弄脏,所以在正式进入宴席之前,还需再洗脚。对有信仰的人而言,这象征着即便已经接受了真理与得救的信心,但在日常生活里依然会有“犯罪迅速的脚”,因此必须不断悔改、不断得洁净。

张大卫牧师再三强调,重生经历才是信仰的起点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有尚未“沐浴”(未重生)的人,纵然表面上也参与了教会的礼拜和事奉,但在真实意义上仍与主无关。正如加略人犹大虽与主同在,却并未真正领会基督的爱,最终走上了背叛的道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凡是经历过重生的人就不再犯罪,成为了完美无暇的存在。“已经沐浴之人”在日常生活里也会因行走在尘世而“脚被玷污”,因此每天都需要洗脚。洗脚的过程乃是对“自犯罪”的对付,是对人即便得救之后仍存留的罪性(罪性)所进行的日常属灵争战的体现。

约翰福音13章里,耶稣的行为似乎颠覆了当时师生或尊卑的传统:当时一般是地位高的人或老师让门徒或仆人给自己洗脚,但耶稣却反过来,亲自为门徒洗脚。张大卫牧师将其解释为“成为爱之仆”的耶稣甘愿极度谦卑的表现。祂亲身示范了在神国度中,真正的权柄与荣耀来自服事与谦卑的神圣悖论。

当西门彼得看到耶稣要为他洗脚时,心生反对:“主啊,你竟给我洗脚吗?”(参约13:6)他不明白耶稣为何要采用如此谦卑的行动。耶稣却坚定地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参约13:8)对此,张大卫牧师强调,无论我们觉得自己多么不配或卑微,如果拒绝了主的恩典和爱,我们就无法与主联合。对于一个罪人而言,拒绝主的恩典才是最大的骄傲。

当彼得听到这句话后大惊,便说:“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参约13:9)耶稣答道:“已经沐浴的人,除了脚以外,并用不着洗,身子是干净的。”(参约13:10)这显示出,对于已经在信心里重生之人,需要的并不是否定自己已经得到的重生、或一再重复“重生仪式”,而是在每日的生活里对所犯的罪进行悔改与洗净。张大卫牧师亦将此与洗礼的意义联系起来:用水进行的洗礼只是对内在已经发生的圣灵洗礼的一种外在公开见证。虽然教会传统中极为重视洗礼的仪式,但仪式本身并不必然保证重生。真正关键的是藉着圣灵的工作,个人能否真心离弃罪,并在基督里获得新的生命。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已经“沐浴”的人也仍须洗脚。张大卫牧师指出,人性与肉体依然暴露在罪的环境里。即使信了耶稣、经历了重生的基督徒,也可能在世上遭遇贪心、嫉妒、恨恶、淫乱、骄傲等各样罪的诱惑,甚至屈服于其中。所以必须不断地洗脚,即每日悔改、每日回转。若不如此,便可能与主失去关联。张大卫牧师郑重警告说,这是基督徒在现实中切实要面对的处境。

他称这为对基督徒“真实存在状态”的宝贵洞见:一方面,我们在耶稣里已经得着了完全的救恩,被神的恩典称为儿女;另一方面,在世上生活时,我们又常常不顺从圣灵、却顺从肉体的情欲。引用保罗在罗马书3章15节的描绘——“他们的脚飞跑行恶”,人总是很容易奔向罪。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回到耶稣面前,说:“主啊,求你洗净我的脚”,并在这过程中不断追求圣洁。

在约翰福音13章里出现的“已经沐浴之人”具有两层意义:其一,表示已经得救,可以参加“神的筵席”的身份;其二,仍需透过洗脚,随时更新与主的关系。张大卫牧师将这归纳为“对恩典的大胆仰赖”和“在恩典中的警醒”这两大要点:一方面,要深切默想我们这样不配的罪人却被耶稣爱到底、完全接纳;另一方面,则要不断自我省察,不轻忽这恩典,也不将它当作理所当然。唯有谨守这两方面的平衡,基督的教会和圣徒才能在这张力中稳步向前。

“已经沐浴之人”珍视此身份,并通过每日洗脚、每日悔改而持续来到主面前。这不仅是个人灵修或敬虔生活的层面,也与教会共同体的本质相连。教会若能学习耶稣那样彼此洗脚——即彼此在爱里谦卑服事,当看到彼此的罪和软弱时,不是定罪或疏离,而是如同洗脚般为对方祈祷并劝勉,才是教会应有的文化。若缺乏这种文化,教会必容易陷入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和纷争。正如路加福音22章所见,在最后晚餐的席间,门徒中也曾为“谁为大”而争执不断,这揭示了人性中偏好支配和区分尊卑的本能是何其强大。

最终,张大卫牧师将“已经沐浴之人,只有洗脚就够了”这句耶稣的话,解读为对所有教会内外之人的邀请:顺从并效法耶稣的爱与服事。我们已藉着重生受到邀请进入天国的筵席,却仍需要每天洗脚,以维持心灵的洁净。而那位亲手为门徒洗脚的耶稣,呼唤我们定睛于祂的爱——祂用爱俯身洁净我们,我们要不断地紧紧依靠这恩典,并用同样的爱彼此服事,从而在基督的门徒道路上渐渐成长。

所以,在小主题“1. 耶稣的‘爱到底’与‘已经沐浴之人’”的探讨中,可以清楚看到:根本性的重生与每日悔改之间的平衡何等重要。张大卫牧师藉此提醒所有基督徒,不要只停留在“已经得救”的确信上,而要天天洗脚,不与罪妥协,以活出圣洁与敬虔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洗脚”的过程并非由人自己完成,而是靠耶稣的爱与服事;我们若以此恩典为根基并彼此共享,教会共同体就能不断被更新。

2. 加略人犹大与门徒的无情,以及“爱到底”的主

在解读约翰福音13章2节——“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念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时,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是极其严肃且悲剧性的一幕。最后晚餐之中,仇敌竟与其他门徒同席,充分反映了人性的罪和神的恩典在此处激烈碰撞。犹大在经历过主的大爱后,仍然不肯回转,选择了背叛。

首先,张大卫牧师提到,魔鬼的“最大目标”就是离间主与门徒。若能让门徒中有人叛变,便是魔鬼的最大胜利。这提醒我们,教会内部发生的背叛、分裂、猜忌和仇恨是何其危险。耶稣与犹大可谓同桌共席,耶稣努力抓住他直到最后,但犹大却始终拒绝了主的爱之呼唤。“魔鬼放进他心里的意念”最终主导了他。

在这一点上,张大卫牧师强调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当犹大动了要出卖耶稣的念头时,其余门徒似乎对其严重性毫无察觉。根据约翰福音13章27节及下文所示,耶稣对犹大说“你所做的,快做吧”时,其他门徒却还以为犹大是要去购买什么或施舍穷人。竟无人看出他要离席背叛主。这种对同伴属灵状态的冷漠和迟钝,以及彼此间爱的匮乏,恰恰让魔鬼有机可乘。

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恰是对今日教会现况的一个反照。就像我们如今在教会或信仰群体中,表面看似一同敬拜、一起享用餐点,但可能有人内心深处已酝酿对神和对教会的背叛或离弃,而我们因缺乏属灵的敏锐和关怀,以至于完全没有察觉。教会若缺乏彼此的代祷和警惕,无法对伤痛和软弱予以爱心关注,魔鬼就会趁虚而入,挑起分裂并毁坏群体。

更令人惊叹的是,耶稣虽完全知晓犹大将背叛自己,却仍爱他到底。张大卫牧师称其为“主为背叛者所预备的最后爱的触动”。犹大与主一同吃饭,甚至被洗脚后仍选择离开,这是人类角度无法理解的彻底背叛。“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约13:30)这节经文以“夜”来描绘最终的悲剧性结局:犹大主动走进黑暗里,做出不可逆转的选择。

在此,张大卫牧师谈到被“撇弃”的可怕——或说当神“任凭他们”的可怕(参罗1:24, 26)。当一个人不断拒绝神的爱与呼唤,最终就会深陷无法回头的深渊。犹大因为自己的贪念和叛逆,不肯收回心意,也漠视主屡次以爱所发出的劝诫,最终就成为了“被撇下的那一位”。然而,这并非上帝冷酷无情,而是因为人在先拒绝了上帝的手,转而亲近魔鬼所播下的虚假种子。

接着,张大卫牧师藉犹大的例子提醒我们:任何人都可能堕入罪与试探,甚至走上无法回头之路。教会里也可能出现像犹大那样的背叛者,而我们自己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做出“犹大式”的选择。关键在于:主的爱已经赐下,但若我们拒绝或滥用这爱,就可能陷入信仰的黑暗中。

除此之外,他还尖锐地剖析了其他门徒的迟钝。在最后晚餐前,门徒之间已经在争论谁更伟大(参路22:24)。在这种自私心态或争名夺利的气氛中,自然无人能留意到同伴灵魂的挣扎与异动,甚至没有一个人为犹大的人生选择痛心或尝试挽回。

张大卫牧师强调,这对教会共同体是一种严峻的提醒:我们是愿意成为那个愿意为同伴“洗脚”的人,还是只会忙于“谁更大”的争吵、对彼此的灵命冷漠无情?当教会内部出现矛盾冲突,或者有人在属灵生命中严重摇摆时,我们能否如耶稣一样,竭力以爱相待,坚持到底?还是像门徒那样,认为“这与我无关”,对身边人步入毁灭视而不见?

此外,张大卫牧师对约翰福音13章30节——“犹大就立刻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进行了象征性的诠释:这里的“夜”不仅指当时天色已晚,更暗示了罪和绝望的灵性黑暗。离开耶稣的筵席,就再也无法处在光明之中,只剩下被黑暗吞噬的可悲结局。

结果,整段经文里出现了三个强烈对比:背叛者犹大、无情迟钝的门徒,以及“爱到底”的耶稣。张大卫牧师指出,此景象里既看到了神爱之浩大,也目睹了人性之顽固。主甚至为仇敌洗脚并给予最后劝诫,但犹大仍拒绝了这爱;其他门徒亦缺乏足以阻止悲剧发生的成熟爱心和警醒。

教会里经常也会重演这些冲突和背叛的场景:我们表面一同敬拜、同工,内里却可能存在彼此妒忌、争吵、背叛的种子。倘若真是这样,那耶稣在这种情形下会怎么做?张大卫牧师的回答是:主仍然在此,仍旧将爱到底,但选择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或可走向犹大所走的道路,也可以借主的恩典含泪回转得痊愈。

因此,小主题“2. 加略人犹大与门徒的无情,以及‘爱到底’的主”告诉我们:教会共同体和个人都要谨慎提防罪与背叛,也要记取耶稣如何仍然深爱背叛者并为其洗脚。张大卫牧师强调,这段经文并非简单告诉我们“犹大是坏门徒”,而是提醒我们“我们随时可能成为犹大,但主依旧爱我们到底”。这既是警示,也是安慰。

3. 洗脚的耶稣与“你们也应彼此洗脚”的命令

张大卫牧师在解读约翰福音13章4-5节(耶稣脱下外衣,拿一条手巾束腰,倒水在盆里,给门徒洗脚,并用所束的手巾擦干)时,指出这是向我们展示天国真正权威的极具震撼力的事件。在当时,洗脚通常是仆人或地位卑下者的工作;或在师徒关系中,徒弟可以为老师洗脚,但老师为徒弟洗脚则不可思议。

然而,耶稣却系上手巾,一个个地为门徒洗脚。张大卫牧师将其称为“万王之王却甘愿成为万仆之仆”。这并非作秀,而是耶稣真正“倒空自己”的体现。祂随后命令门徒:“我是主、是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参约13:14)这为教会共同体指明了最根本的态度——彼此相爱、谦卑服事的榜样。

问题在于,当时的门徒们却依然在争论谁的地位更高(参路22:24)。张大卫牧师指出,这反映了人性的普遍罪性:即使在信仰群体里,也会有无休止的相互比较和竞争,关心“谁更被看重”、“谁更有影响力”。耶稣却在这样的争执中,以“成为仆人”的方式示范了真正的爱和真正的权柄。

张大卫牧师称之为“爱之仆的自由”:耶稣是万有之上的那一位,但祂使用权柄的方式并非统治或高高在上,而是透过爱的服事,“成为仆人”。正是在这种成为“爱之仆”的状态下,人反倒能享受到完全的自由,不再被各种要掌控、要炫耀的欲望所束缚。这与腓立比书2章6-8节保罗所描述的耶稣“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相呼应。

对于身处当代的基督徒而言,该如何在生活中落实耶稣的这一行动?张大卫牧师从两个层面进行阐释:

第一,个人层面上,需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学习自我倒空与谦卑。我们的脚随时会因罪而玷污,想要作那洗脚服事他人的人,就必须先放下自己的骄傲与私欲。十字架正是这种“自我否定”的场所。如果在教会、家庭或个人心中,没有“十字架”居首,我们很容易又陷入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支配与利益的模式。张大卫牧师语气强烈地指出:“若无十字架,教会最终也不过是骄傲之人的聚集。”

第二,在教会共同体层面,需要形成“彼此洗脚”的文化。这不仅限于实际照顾或供应对方物质所需,更包括在属灵层面上,用爱遮盖并帮助彼此从罪和过犯中恢复,并在悔改的道路上彼此带祷。若教会真能践行“洗脚”的精神,就不会有一味的论断或羞辱,而是充满医治与和好。张大卫牧师形象地说,信徒要常常随身“携带洗脚用的盆和手巾”,随时预备好服事别人。

与此相呼应的是耶稣那句“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参约13:8)所带来的严肃性。这里表明,我们并非靠自己就能洗净自己的脚,本质上仍需要耶稣亲自的洗涤。即便已重生的信徒在属世道路上继续前行时,一旦脚再次沾染尘垢,也必须回到耶稣面前得洁净。而我们彼此洗脚,则是愿意成为耶稣爱的管道,将耶稣的医治与洁净传递给对方。

张大卫牧师建议,当教会遭遇争执与冲突时,应当回想约翰福音13章中耶稣“洗脚”这一幕。大多冲突来自彼此的比较、谁对谁错、谁功劳更多等。耶稣却在此刻拿起毛巾、倒水、洗脚,将与世俗“谁做王、谁掌权”截然相反的道路明确呈现。祂作为师长和主宰,都甘心俯身成为仆人,正宣示了我们也当走相同的道路。

在这个追求“为王掌权”的世界里,成功、支配、影响力是人们所看重的。然而,“彼此洗脚”的生活模式在世人眼中可能显得荒谬甚至无效,但张大卫牧师强调,正是这“悖论”当中蕴含着真正的生命和自由。我们为别人洗脚时,那洗脚的行动本身就让耶稣的爱活现于当下。

另外,张大卫牧师认为,“洗脚”的信息在教会历法中的四旬期(预备受难节和复活节)尤为重要。四旬期是默想耶稣受难与十字架的时节,我们随主同走卑微与顺服之路;若此时能重温耶稣“你们也当彼此洗脚”的吩咐,就能促使我们的信仰不仅停留在教堂的礼仪层面,更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悔改、服事与分享。

至于复活节,则见证了主的谦卑与牺牲并非失败或挫败,而是藉着复活而转为荣耀。张大卫牧师认为,我们彼此洗脚的这个小小行为,也终将通往复活的荣美之路。纵然世人看来毫无功利意义,但其间蕴含的却是真正的自由与喜乐。

总之,在张大卫牧师的阐释下,约翰福音13章2-11节里耶稣洗脚的事件,既关乎教会的本质,也关乎基督徒的身份。

“已经沐浴之人”——重生的确据,却也须天天洗脚、天天悔改,务必留心脚上的污秽。

加略人犹大的背叛与其他门徒的迟钝——警醒我们在教会里同样可能隐藏罪的危机和彼此疏离。

耶稣亲自洗脚的行动——显明唯有当教会学会跟随这位“爱之仆”、让洗脚的爱充满其间,才能完成真合一与福音的喜乐。

最后,张大卫牧师提出一个质问:今天我们能为那些我们视为“仇敌”或在教会里最难服事的人洗脚吗?耶稣尚且愿意为加略人犹大洗脚,我们又愿意为谁洗脚?我们的信仰是否只在口头上倡导“彼此相爱”,却从不实际在卑微的姿态中服务人?在这个发问面前,我们能否诚实面对自己,进而被主的爱更新?这一切正是教会之所以为教会、基督徒之所以为基督徒的关键。

因此,“洗脚”的命令对我们来说既是高标准,也是何等大的恩典:主知道我们无力彼此洗脚,便先来为我们洗脚;当我们每日在尘世生活里再度弄脏时,祂仍然俯身为我们擦洗。得着如此爱的人,也就被呼召去为他人洗脚,在这过程中将基督的馨香之气散播开来。这便是教会使命与存在的真实目标。

综上所述,小主题“3. 洗脚的耶稣与‘彼此洗脚’的命令”展现了“洗脚”在属灵与实际行动层面的深远意义。张大卫牧师认为,耶稣“你们也当彼此洗脚”的教导,正是教会恢复弟兄之爱、并向世界见证基督真爱的途径;这条道路同时也是我们从四旬期走向复活晨曦的朝圣之路。唯有实际效法耶稣的谦卑与牺牲,纵然洗脚看似微小,却包含着使神国度临到的伟大力量。

若综合张大卫牧师的整体阐释,可以看出,约翰福音13章里洗脚的核心信息包括:

已得救之人的不断悔改;

对教会内部背叛可能性的警惕;

效法耶稣这位“爱之仆”,彼此谦卑相爱。

唯有行走在这条耶稣指示的道路上,我们才能真正进入恩典、真理与爱得以完全成就的生命里。愿所有“已经沐浴之人”更加深刻体会救恩的丰富,并在彼此服事的教会群体里持续成长。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