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西马尼的祈祷——张大卫牧师


1. 客西尼的祈祷与基督的孤

张大卫牧师对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孤独与祂的祷告,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首先关注马可福音第14章32节到42节所展开的内容,生动地描述了当耶稣面临十字架这一极致苦难时的心情与处境。在这段经文里,主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参见可14:34),并俯伏在地上恳求,而门徒们却在这紧迫的时刻依然沉睡。张大卫牧师通过这一叙事强调,耶稣成为了“真正祷告的榜样”,但这种祷告并非只是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信心”,更是包含了“流泪、恸哭”(参见来5:7)的极其人性化的忧伤与恐惧。这一点正是关键所在。

耶稣在公开事工期间,曾多次行神迹、赶鬼、医治病人,并宣告神的国。门徒们早已多次体验过祂的大能,或许因此认为,若主愿意,任何苦难都可以被免去。然而,正如张大卫牧师所指出的,耶稣并没有选择门徒们所期待的“用能力避开苦难”,而是通过“全人格的顺服”来走上这条道路。这一点在经文中清晰呈现:“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可14:36)这句话表达了“神无所不能”的绝对信赖,但同时却以“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这样的告白收尾。张大卫牧师说,这正是耶稣祷告中最美丽也最伟大的部分。

在这祷告里,耶稣展现了自己软弱的人性面,却也将这份人性的惧怕与对神绝对主权的信靠结合在一起,成就了“完全的顺服”。我们往往在信仰生活中口口声声说“要顺服神的旨意”,但当现实的痛苦或恐惧临近时,却往往发现自己难以担当。然而,连耶稣也在面对十字架时曾经祈求“挪去这杯”的事实,正让我们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软弱。最终耶稣仍然决然地走向“若是父的旨意,就承担下来”的结局——在这孤独的祷告场景中,张大卫牧师为信徒们找到了可以汲取的本质教训。

根据张大卫牧师的解释,客西马尼的祷告并不仅仅停留在“耶稣即将被害前感到艰难”这样的历史叙述层面,它更是基督作为“弥赛亚(受膏者)”完全承担苦难的象征性场合。客西马尼这个名字本身意为“榨油之处”。在这里,橄榄果实被压榨、流出油来;同样,耶稣也在此经历了身体与心灵被极度压迫的苦痛,为成为“替罪人而舍身的赎价”。在以色列,给王者膏油通常由先知或祭司进行,象征着“王权”,同时也彰显了受膏者引领百姓的使命。然而,耶稣作为“王”并没有立即进入尊贵和荣耀,而是在经文中暗示:祂首先选择了苦难与死亡。

在逾越节期间,耶路撒冷圣殿里会宰杀许多羊羔,祭司把血洒在坛前,然后顺着汲沦溪流出去,溪水因此泛红。耶稣和门徒在最后的晚餐后,也渡过这汲沦溪来到了客西马尼园。张大卫牧师将这一幕描绘为“穿过染成血红的溪水时,救主那孤独的背影”,并强调耶稣已经深知自己的血也将如同这些羊羔的血一样流淌,默想这残酷死亡的意义,却依然一步一步前行。同时,那些原本应与祂同行的门徒则在客西马尼园里只是唱着诗进来,不仅没有更加警醒,反而沉睡了,因而更加突显了主的孤独。

根据张大卫牧师的讲解,耶稣的孤独并非只是出于“人性层面的被背叛之感”。固然,十二门徒中有犹大已在密谋出卖耶稣,而其余门徒也不理解祂的痛苦,甚至在此刻沉睡。主只能带着悲伤的语气说:“你们连一个小时也不能警醒吗?”(可14:37)。然而,更深层次的孤独乃是“必须自主地顺服神的旨意”这一作为受托使命者所面临的孤独。若不独自走到最后一步,就无法完成那独特的任务——耶稣没有因为无人支持或共鸣就放弃。

张大卫牧师也指出,这种孤独与耶稣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契合的。自祂传道之初,便不断被身边的人误解或过度拥戴,有时又被犹太领袖排斥。就连门徒们也在十字架事件发生前,并未真正把祂当作“弥赛亚”来信任,对耶稣所期望的神国度价值到底为何,也没有充分领悟。于是,每当主教导时,门徒虽然表面回应“阿们”,却没能在实质上匹配这教训的内涵。主多次预言自己的受难,门徒却没有理解或者流于表面。最终在客西马尼的祷告场景中,门徒们的无知与迟钝达到了集中显露。

耶稣只带了彼得、雅各、约翰三位门徒更近一些。根据对观福音(马太、马可、路加)的记载,这三位也曾在变像山中陪伴过耶稣,是核心门徒。张大卫牧师认为,这并不是因他们更勇敢、更忠心,而是主拣选他们成为可以见证祂最深痛苦的对象。然而,当耶稣在一旁“汗如大血点滴落在地”(路22:44)地祷告时,他们依然无法保持清醒。这不仅是简单的困倦,更反映了他们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承受主所经历的“极度痛苦”。其实,正当主最需要他们同心警醒祷告的时刻,他们却入睡,正是他们软弱本质的强烈对比。对此,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耶稣的道路就是‘孤独之路’。”但在这样的孤独中,耶稣却更加彻底地依靠天父,祷告至不放弃使命,这一点尤为重要。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是耶稣曾告诉彼得:“鸡叫两遍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可14:30)。彼得曾经慷慨激昂地表态,宁可死也不会否认主,但最终却失败了。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指出,这一环节鲜明地对比了“人的决心”与“顺服神旨意”的不同。彼得凭着人意宣称“要为主舍命”,但在耶稣在客西马尼祷告时,他却没有展现丝毫能够支撑主的属灵警醒。最后,当耶稣真的被捕,他惊恐逃跑,还否认认识主,落得凄惨的结局。

正因如此,我们从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中,看到了两个层面:一方面,主内心极其惊恐、忧愁,并不断恳求;另一方面,却又能宣告“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可14:36),甘愿自己承担十字架的重担。张大卫牧师说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正凸显了耶稣人格与事工的精髓。也就是说,真正的信心勇敢并不是“对苦难麻木”或“思想过于简单”,而是“纵然面对痛苦也顺服神旨意”的服从中所生发的力量。

我们往往误以为“只要信心够强,就不怕苦难”。然而据张大卫牧师所言,耶稣并非不害怕苦难,而是在害怕之中仍然选择了胜过恐惧的道路。那条道路就是“在祷告的地方向天父倾诉一切,然后再次站起身来迈向十字架”。之所以称之为“孤独之路”,是因为这是无人能替耶稣去走的个人道路。张大卫牧师劝勉道:“当我们在生命的幽谷里觉得孤单无助时,应当想起耶稣如何祷告。”当众人都沉睡,或者陪伴我们的人都离散的夜里,耶稣呼喊“阿爸,父”并将一切交托的形象,就是信徒终极的榜样。

在约翰福音里,直接叙述客西马尼祷告的画面并没有出现。相对地,从第13章到16章,记载了最后的晚餐和临别讲论,第17章则是耶稣的长篇祷告,随后第18章起描写耶稣被捕。张大卫牧师对此的解释是:“约翰已经在最后的晚餐(约13:1起)强调耶稣已下了决心。”在对观福音(马太、马可、路加)中,人们看到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内心挣扎”,而约翰则更早就记载耶稣说“人子得荣耀了”(约13:31),把受难视为“荣耀”。不过,马可福音第14章所描述的耶稣之祷告,正好让我们看见这份决心背后也曾有痛哭与流泪。换言之,张大卫牧师认为,对观福音与约翰福音可以互为补充来看。

总而言之,客西马尼祷告的片段并没有只强调耶稣“完全的神性”,反倒是祂“极度痛苦的人性面”更被突显,让我们清楚看见耶稣的牺牲源自怎样的决意。而这种痛苦与恐惧,最终转化为对天父的全然信赖,使得耶稣得以迈向十字架的坚定脚步。正如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所强调,我们借此得知,“顺服神的旨意”是多么艰难却又何等美好。在主内,既有“挪去这苦杯”的人性请求,也同时蕴藏“照父的旨意而行”的信心抉择。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痛苦时,应学习耶稣的榜样,在祷告中最终选择“父的旨意”而非“我的旨意”。

张大卫牧师也进一步阐述,客西马尼的这段故事并非仅是昔日耶路撒冷某个夜晚的事件而已,如今依然适用于所有神的儿女。当我们置身在抉择关头,或在突如其来的试炼与苦难面前,我们也同样需要“客西马尼式的祷告”。这种祷告不只是“神啊,给我力量”,而是像耶稣那样诚实地倾诉所有的软弱和恐惧,仍然选择“愿照你的旨意”来顺服。张大卫牧师说道:“当人生陷入孤独的夜晚,似乎周围无人时,正是我们呼喊‘阿爸,父’,并依靠圣灵大能站起来的时刻。”这正是我们效法主的神圣脚踪之路。

更进一步说,客西马尼祷告中显露的耶稣之孤独,是“为拯救我们而做出的必然抉择”。若不是为了替罪人赎罪,身为神子的耶稣本不必经历如此惨痛的痛苦和孤独。张大卫牧师强调:“为了救赎罪人,耶稣没有退避”。就算我们竭力想要体会耶稣的心境,也难以完全理解祂那“顺服至死”的亲身经历。然而,圣经详尽地记录了这过程,马可福音也将耶稣的流泪与汗水清楚呈现,像张大卫牧师这样的牧者不断阐释其意义,目的无非是让我们通过默想那孤独的夜晚,更深领会主的恩典与大爱,并且在我们的生命中学习这条孤独却顺服的道路。

最终,客西马尼祷告在耶稣说“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可14:41-42)这宣告中走向结束。张大卫牧师称这为耶稣的“圣洁前行”,也是超越孤独的“救赎开端”。纵使耶稣在无尽的眼泪和悲叹中,仍然发出“我们走吧”的呼唤,这同时既是主个人的决定宣告,也是在召唤我们“与祂一同走上苦难之路”。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看到“同行”的意义。原本应陪伴耶稣的门徒都散去了,祂独自承担了十字架。然而,复活与圣灵降临之后,门徒开始追随耶稣的脚踪,教会承续了这“苦难与荣耀”的道路。张大卫牧师在结语里说:“时至今日,教会和每个信徒都必须带着客西马尼里祷告的心志警醒地走下去。”也就是说,当我们也愿意参与耶稣所承担的苦难,就能更贴近完成神的旨意。


2. 彼得和弱,以及徒的道路

接着,张大卫牧师在马可福音第14章后半部分探讨了彼得与其他门徒的表现。特别是在马可福音14章50节之后,耶稣被捕时,门徒四散逃跑,彼得三次不认主的场景随后出现。马可福音14章51-52节还记载了一个“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的少年人”,当众人要捉拿他时,他丢下麻布,赤身逃走。根据教会传统解读,许多人认为这名少年就是马可自己。张大卫牧师提到这段时表示,门徒和马可本人那种“怯懦”与“恐惧”被毫不保留地呈现,正体现了福音书的真实与诚实。

事实上,耶稣的门徒们都曾誓言要至死跟随祂。彼得曾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可14:29)。可惜,实际情况是,那些决心全都崩溃了,彼得的豪言也沦为空话。这不仅是彼得个人的问题,更是所有人类“软弱性”的象征。张大卫牧师说,许多人也曾发誓说“无论何种境况都不会背叛主”,然而,当真正面对身体的危险与恐惧,我们常会本能地逃避,这才是人最真实的一面。无论看上去多么“属灵”的人,在撒但的试探与世界的压力下,也可能完全倒下。

然而,更重要的是,福音书并不止步于描述门徒的失败,而是继续讲述彼得在否认主之后,经历了痛苦的悔改,并最终重新被主接纳,重新成为主的门徒(约21章中复活的耶稣如何恢复彼得)。张大卫牧师说,这象征“尽管软弱仍能被神使用”的门徒形象。客西马尼中沉睡、耶稣被捕时惊慌逃跑、甚至出卖或否认耶稣的形象,何等丑陋可耻,但耶稣复活后却仍然寻找他们。换言之,门徒的失败并非最终的舍弃,“怯懦的门徒”后来变成了“伟大的使徒”,充分显明福音里的恩典。张大卫牧师对此评述:“主的爱比我们的失败更大。”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马可福音》的作者“马可”本人。张大卫牧师强调,马可在第14章51-52节里记录了自己那段“可耻的经历”,对福音书来说拥有深远意义。一般而言,这种丢人的过往恨不得隐藏,但福音书却把门徒自己的失败公然陈述,以凸显“人就是如此不足,但耶稣并未因此弃绝我们”。马可当时半夜披着麻布尾随耶稣,说明他内心也有“不想离开主”的渴望,但当被围捕的人抓住时,他又出于恐惧丢下衣服逃跑,最终在耶稣的苦难上毫无助力。然而,他却将自己的过错写进了福音书,这反而更鲜明地衬托出耶稣担当十字架时的分量——“最亲近祂的人都如此怯懦地后退”,从而凸显耶稣是何等地独自担当。

张大卫牧师在讲道中犀利地指出:“若没有彼得与马可、还有其他门徒们的失败,耶稣那孤独的顺服与牺牲又怎能如此触动人心?”门徒们在使徒行传之后因着圣灵的大能而彻底更新,并成为福音宣扬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起点却是“难以启齿的”背叛与逃亡、沉睡与无知。但正因为如此,福音的能力与耶稣基督的恩典才被凸显出来。信仰并非“因我们完美而获得的特权”,恰恰相反,正是“自知不足之人”蒙受神的爱与赦免后,才得以进入信仰的恩典。

基于此,张大卫牧师进而强调:“我们也常常在软弱中否认或远离主,可是那并非终局。只要悔改回头,神仍要让我们成为福音的见证人。”这不仅仅是彼得在两千年前的经历,如今对我们同样适用。我们可能也会在宣教工场或日常生活中遭遇无数诱惑与困境,一开始口号喊得响,却很容易就跌入试探。重要的是,耶稣如同恢复彼得一样,也会恢复我们。当我们悔改,就能得到“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的使命。张大卫牧师再次突出了“主的爱大过我们的失败”这一福音核心。

值得留意的另一个面向,是门徒们的软弱再度凸显“耶稣所担当的十字架是一条何等完全的‘独行之路’”。十字架是人类历史中最关键的牺牲,只有耶稣单独承担。固然门徒陪祂过了汲沦溪,也进入了客西马尼园,但到最后一刻,“耶稣依然是独自留下”。张大卫牧师说,这正彰显了救赎本质:我们即便想帮耶稣分担,也无济于事,在罪的问题上谁都无法自救,唯有耶稣独力承担。

由此,基督徒的信仰旅程也呈现出某种张力。一方面,我们接受“我们一起走吧”的邀请,在教会这个群体中彼此相连;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意识到“我自己要背起的十字架”。也就是说,别人的代祷和安慰固然重要,但终究会走到“我个人要做出决断”的时刻。张大卫牧师引用“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参见太16:24)这句主的话,提醒我们:“客西马尼园门徒沉睡的画面,让我们清楚看到属灵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承担的十字架,而各种试探就像那沉重的眼皮压制我们。若仅凭血气,就会像彼得一样迅速垮掉。”

那么,软弱失败的解决之道何在?张大卫牧师一路反复呼吁:“要从耶稣的祷告中学到功课。”正如耶稣祷告:“阿爸,父啊,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14:36)。我们也当以全然信靠之心朝神父面前奔去。他说:“这是彼得与门徒们当时最需要学的祷告,我们今天也同样需要。”门徒在当下无法警醒,但他们之后借着这次失败,在教会使徒的道路上成长,也在圣灵充满下最终为福音舍命。换句话说,经历过失败与痛苦反而更坚固了他们——这是圣经一直在宣示的真理。

张大卫牧师对于《马可福音》这样“毫不掩饰门徒失败”的描述尤其赞赏,认为这正是福音书赐给今人盼望的原因。如果圣经仅写“门徒们都很伟大,从无背叛”,我们便无法在其中看见自己当下的软弱。相反,福音书作者们坦诚地写下自己的缺失,见证主的爱如何胜过这一切。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确认:“在我们最软弱之处,才能更深体会基督的恩典有多浩大。”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总结道,这也为我们展现了“信心之路”。作耶稣的门徒并不意味着成为“无懈可击的完人”,恰恰相反,我们会跌倒、会认清自身的极限,从而让耶稣成为我们唯一的依靠。也许我们也像彼得一样拍胸脯说“主啊,我要到底跟随你”,却终究在苦难临到时跌倒。但即便如此,主的爱也不改变。复活的耶稣再次寻回彼得,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羊”(约21章),这并不是只给彼得一个人的呼唤,而是普遍给所有信徒的安慰和使命。

客西马尼的画面展现出耶稣的孤独,也衬托出门徒们的软弱。十字架事件乃人类历史上最决定性的牺牲,是耶稣亲自背负的。门徒虽然也曾与祂同走汲沦溪、进入客西马尼园,但“终究在最后关头只剩下耶稣自己”。张大卫牧师说,这是救赎的真谛:我们无法增添任何帮助。也正因如此,基督徒的路也带着一种“矛盾”:我们在一面与主“同行”,在教会团契里彼此相顾;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面对那只有自己能背负的十字架。换言之,他再次强调:“关键时刻唯有自己的决定与顺服,否则就会像彼得一样倒下。”

再者,当我们真正倒下时,该怎么做?张大卫牧师常说:“要记得耶稣的祷告。”耶稣祷告时呼喊“阿爸,父”,并把一切交给神,这也正是门徒和我们所有人必须学到的。门徒当时失败了,但后来他们以此为起点,在教会建立之初成为使徒,为福音舍身。经历过苦难和失败的人,比那些不曾经历的,更能深刻明白神的恩典。圣经一再证明这一点:在人失败后真心悔改时,神往往通过这失败重新塑造他。

张大卫牧师由此提出,福音书之所以“如实写下门徒可耻的缺点”,就在于要让现代的我们也获得盼望。如果经文只写“门徒从未失败”,我们便难以在其中对号入座。但福音书作者们真实呈现自己的软弱,并且见证主如何用更大的爱翻转了这一切。于是,我们就能确认,“恰在软弱暴露之处,基督的恩典何等丰盛”这一真理。

张大卫牧师指出,这实际上为我们指明了“信仰的旅程”。成为基督徒,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再失败、永远完美,而是在失败中谦卑自省,看到自己所不能,才懂得更加全然依靠主。我们或许也会像彼得那般大声宣告:“主啊,我要到底跟随你”,结果却无法真正做到。但即使如此,主的慈爱仍然不变,祂复活后再次来寻回彼得:“你爱我吗?”三次提问中,彼得同样三次答复,这象征了完全的恢复。这一幕远远超越彼得个人,也成为当今所有软弱信徒的鼓舞和召唤。

当我们再看客西马尼里耶稣的孤独,以及彼得和门徒们的不足,也就能反思“真正的门徒之道”。不是仅靠一句“主啊,我绝不背叛你”就能做门徒,而是即使跌倒,仍会在悔改中呼求主的怜悯,并再次站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门徒。张大卫牧师说:“这才是福音的故事,信仰旅程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中不断往前。”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暴露软弱,可是一旦想起客西马尼里耶稣的祷告,记得彼得的失败与得蒙饶恕,就能再次回到主面前,继续走门徒的道路。这里并非俗语所谓“跌倒十次,第十一次爬起”,而是“主一直牵着我们”,这是福音的真理。

因此,张大卫牧师在实际层面也教导:“当我们在教会里看见别人的软弱时,不应一味定罪,而应承认‘我也是那个软弱的人’,并彼此扶持。”若当初彼得一次跌倒后,其余门徒就转头讥讽责备,这就与福音精神相去甚远。耶稣把门徒合而为一,即便彼得失败,也借机让其他人省察自己。到了使徒行传时期,初代教会彼此相爱,合力祈祷,凡物公用,常常扶持软弱的肢体,正是“与基督同行”之真实写照。十字架之后的复活、随之而来的圣灵降临与教会诞生,可以说是“那个在客西马尼沉睡的门徒群体”被唤醒,成为“同心警醒祷告的群体”的关键契机。

总体而言,张大卫牧师透过客西马尼园里耶稣的孤独与门徒们的软弱,向信徒们传达以下结论。第一,耶稣的道路自始至终都是“孤独之路”,为我们罪人独自喝尽那苦杯。第二,门徒无一能彻底明白这条路,以至四散逃跑、背叛或否认主,但复活后主再次呼召他们,并让他们成为传福音的器皿。如此,门徒的失败并非被永远丢弃,而是被原谅并重塑,这证明“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我们的软弱也能被翻转”。第三,我们当将这“十字架与恢复的故事”应用到自己身上。当下若处于苦难,也要想起客西马尼里祷告的耶稣;若已失败,也要勇敢悔改,相信自己仍能被主重新扶起。

而这一切都指向“客西马尼祷告所彰显的耶稣完全的顺服,以及由此成就的救恩历史”。耶稣将十字架之路宣告为“荣耀”,从而呼唤门徒“我们一起走吧”。张大卫牧师指出,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被召与主同行,甘心背起各自的十字架,但同时又保有不失望的盼望,因为有复活的应许。即便身处苦难境地,只要呼求“阿爸,父”并说“愿你的旨意成就”,这才是基督信仰的实质。《马可福音》第14章里耶稣的恸哭与门徒的失败,正以最戏剧性的方式展现了这信仰如何在真实的人生中开花结果。

当我们同时凝视客西马尼祷告与门徒软弱时,就会发现那十字架之夜并不仅关乎耶稣一人的牺牲,也贯穿“我们所有人的苦难与救恩”的宏大救赎史。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耶稣最痛苦地呼求的那一刻,也正是天父之爱最深地彰显的时刻。”那一刻,原本该在身边的人却都沉睡了,但他们的昏睡、背叛与逃跑,反倒赤裸地揭示了“人在罪中的本相”,也显示“没有耶稣的救赎,谁都无能为力”。但福音的结局是复活,给我们带来盼望:彼得这个曾经夸口却失败的人,终于被神兴起,带领初代教会。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曾经离主多远,只要愿意回转,我们仍能走上跟随基督的道路。

客西马尼的祷告表面看起来是悲剧与孤独的巅峰,但却像张大卫牧师所说的那样,“预告了神国度的新黎明”。因为正是通过这场祷告,耶稣踏上十字架,而十字架也成为通往复活之门的关键。门徒当夜虽然没能警醒,但在复活与圣灵降临以后,他们成为“清醒”的门徒。同样地,我们今日也能听见耶稣那句“要警醒祷告”的嘱托。无论我们的道路是相对平坦,还是不亚于耶稣所经历的艰难,我们都要明白:主已经走过的那条孤独之路,不仅是“为我们”而走,更是“邀请我们同行”的道路。

这正是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的“与基督同行”的含义。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孤独地流汗祷告,但这祷告同时也是“为我们代求的祷告”。门徒沉睡,却最终被恢复,成为神国度宝贵的工人。这也意味着今日我们若向主认罪:“主啊,我本想警醒,但我睡着了。求你唤醒我的灵魂。”祂就必再次扶我们起来。每年我们重复纪念受难与复活,并非只是仪式,而是在此确认这条“孤独顺服之路”成就的救恩,如今“在我身上”也能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这是张大卫牧师所着力分享的信息。

据说张大卫牧师常在讲道中提出“如果那夜我也在耶稣身边,结果会如何?”他坦诚地回答:“我大概也会睡着,或者逃跑。”人性的软弱在本质上与门徒无异。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基督的恩典”。唯有耶稣一人忠心又完全,因此我们都能在失败中仍有盼望。张大卫牧师表示,这就是客西马尼祷告场景在今天仍紧要的原因:因为从中我们看见耶稣的痛苦顺服与无私之爱,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恩典的道路。

“与基督同行”,并不是意味着不经历苦难与考验。相反,它是同走耶稣曾走过的十字架之路,曾在客西马尼发出痛哭祷告的那条路,而那条路正带来了救赎。门徒们起初没能跟随到底,但在复活之后,他们各自领受十字架,开始新的脚步。因此,我们今日只需选择与这苦难和恩典之路相交,就能踏上门徒之路。门徒之路并不因一次失败就终结,而是跌倒后再次仰望主,继续前行。耶稣的孤独何等深沉,但那孤独也成为拯救全人类的序幕,并召聚那些像门徒一样软弱的人再一次同行。

在这整个过程里,张大卫牧师始终提醒我们关注的核心是,耶稣祷告中那句“阿爸,父啊”所蕴含的信靠与爱。我们能呼唤神为“阿爸,父”,正是因为耶稣那样彻底顺服,为我们敞开了得称子女的道路。由此,沉睡过的门徒、逃跑过的我们、曾经赤身逃离的马可,都能回到团契中,通过祷告苏醒。“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这正是贯穿十字架与复活的福音精华,也是我们得以复兴并得胜的关键。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我们随时可能沮丧跌倒,但因耶稣的顺服,恩典的路已无限延展。”客西马尼那漫长的一夜,就是这恩典之路开始的地方。

在我们的生命中,若也曾遇到类似的景况——无法理解的苦难、不平或恐惧,乃至我们也发出“把这杯挪去”的呼求——就当重新回味耶稣当时的抉择。纵然内心极度沮丧、甚至带着失败与羞耻,但只要相信十字架与复活,我们便能再次站起。因为耶稣已先走过那条道路,也翻转了门徒们的失败。最终,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对神的绝对主权与大爱的信靠,而这也浓缩在那“客西马尼的祷告”之中。张大卫牧师的信息十分清晰:“我们若要与主同行,就要在生活中不断地重复这一祷告。”正是在这样的重复中,门徒的软弱渐渐变为坚强,我们的人生也照神的旨意被更新。

马可福音第14章所记载的客西马尼祷告和耶稣所经历的极度孤独,以及展现出的彼得和门徒的惨痛软弱,正是最鲜明地突显福音本质的画面之一:耶稣的孤独让我们领悟“真顺服”的含义;门徒的失败则见证尽管我们极其不足,却仍可在神国度承担使命。即使我们失足,也并非终点,主会再次为我们开路。因此,最蒙福的道路,就是“与主一同进到客西马尼,进入祷告”的道路。在那里,我们才能摆脱“照我的意思”而真正活出“照父的意思”的门徒生命。这也正是张大卫牧师不断宣讲的“与基督同行”的要义,让客西马尼园那黑暗的夜晚,今日依然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愿我们都能由此得到激励,追随主脚踪,在苦难中守望祷告,并在失败中重新起来,走向复活与荣耀。阿们。

www.davidj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