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音与爱
福音是基督之爱的故事,是教会所传的喜讯,也是通过耶稣基督的生平和教导向我们传递的上帝救赎的信息。为何这一福音必然与“爱”相连?又为何福音本身就是牺牲之爱的极致?我们可以在圣经多个章节中找到答案。正如有些圣经学者称路加福音第15章为“最能清晰阐明福音的章节”,其中蕴含了救恩与爱的核心。同时,福音的本质还在于生命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最终引导人回归真正“人之为人”的道路,也就是恢复我们内在的“上帝形象”。然而,如果福音不仅停留在人的情感或暂时的激动上,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地体现为“爱”,那么它的根源就必须在上帝,并且要通过“牺牲”这一实际行动来彰显。
很多人只把福音视为教会所应传递的一种教义或信仰体系而已。然而耶稣亲身示范的福音正如其名——“为了一条生命而倾尽一切的爱”。哥林多前书第13章正是对这种爱的本质进行分析性描述的代表性章节。保罗以都市化的语言,逻辑且深入地解释了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林前13:4以下),这些话语无论在何处听到,都有一种普世共鸣。然而必须明白,这并不是单纯的道德教导或礼仪之爱,而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所示范的牺牲之爱”。
在哥林多前书第13章结尾处,保罗说:“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等到那完全的来到……如今我所知道的有限,那时我就 fully know(可翻译为‘完全知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参林前13:12)这里,他把爱与“认识”相提并论。在希伯来文化中,“认识”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获得,更暗示着人格性的交流与深度亲密。这说明爱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深度的理解与接纳,而这里“如同主先认识我一样,我也要完全认识祂”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正如主先以完全之爱来爱我,我也将以完全之爱来认识主”。爱之本质,正是扎根于与上帝的亲密相交。
约翰一书4章19节的“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清楚地教导我们:福音就是上帝先爱我们的宣告。我们之所以能说“我们学会了爱”,是因为我们先从上帝那里得到了爱;在逐渐体会并认识那爱之过程中,我们也能成为去爱他人的人。由此可见,福音完全始于上帝的爱与牺牲,其对象包括所有人,甚至连税吏和妓女都在其中。耶稣甘愿降卑至死,这种卑微与牺牲最为清楚地彰显了上帝的爱。
罗马书10章教导说,“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真正的信心是心先被打开,然后从心里自然而然生发告白。当然,心敞开的契机可以多种多样,有时先是理性上的顿悟,有时先是心灵的触动,但无论如何,心与理性最终都要协同运作,才能达成完整的信仰与爱之实践。正如希腊人强调“人是拥有理性(Logos)的存在”,我们对“何为爱”、以及“为什么主拯救了我们”“为何我们应该信祂”的深思,对于防止我们的信仰流于形式和习惯至关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圣经自始至终传递的信息是“牺牲”。在历史上,流传着一个著名事例:庞贝城(Pompeii)火山爆发时,有母亲用身体护住孩子,最终母子一同被火山灰掩埋,遗体如同化石一样地保存了下来——这是母亲为保护孩子所作的本能性牺牲。由此可见,为了守护生命而付出的爱是何等强大。一般而言,所有生命都有趋利避害、自我保全的本能。植物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与养分,会与周边植物相互竞争。但爱却与这种自然本能截然不同:它使人愿意自我牺牲,为他人的生命开路并加以守护。
我们承认,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表现的爱,正是“牺牲之爱”的巅峰。耶稣的十字架牺牲是一位无罪、纯洁的主,为了罪人的拯救而代替他们死去,这是一种最戏剧化的爱。正如张大卫牧师在他的讲道或演讲中常常强调,福音的核心就在于这“牺牲”。主的死不只是一个宗教符号或仪式,而是祂亲身告诉我们:“我这样爱你们。”世上有形形色色的爱,但能将自己的所有毫无保留地献出的爱,才是至高至终极的形式,而这也正是基督教福音最本质的讯息。
当我们真正理解这爱之价值,便会明白牺牲绝非徒劳。“牺牲”这个词,在汉字里写作“牺牲”,有解释指出其中含有“牛”的偏旁,可以联想到牛一生耕地,奉献气力,最终连肉、皮、骨甚至牛尾都能贡献给人类的形象。就像牛为主人耗尽一生的精力,耶稣也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奉献给我们,亲自彰显了何谓最伟大的爱。这并非华丽盛大的仪式,而是谦卑地在我们身边,以仆人姿态为门徒洗脚、在卑微之处的全然付出。
在约翰福音第13章,耶稣为门徒洗脚的画面,象征着祂踏上十字架道路的开始。经文写道:耶稣“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这里的“到底”,蕴含着上帝对我们那种无论背叛、拒绝或忘恩负义,仍然忍耐宽容到底的心。十字架的爱,并不只是要给我们道德教训或心理安慰,而是真实带来救赎与恢复。当人因罪走向永死之际,主以舍命代付的方式,为我们带来新的生命。我们宣告“爱耶稣”时,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祂先爱了我”,这是实实在在在历史中发生的事实。
那么,为何如此伟大并带有牺牲的爱会成为“福音”呢?因为福音不仅是上帝存在的宣示,更是“上帝如此爱我们”的宣言;因这爱,人类能脱离罪恶而获得真正的生命。《罗马书》第5章,保罗提到:“当我们还作罪人时,基督就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换言之,救恩不是我们努力得来的成就,而是完全出于上帝的恩典,这份恩典在于上帝一方先给出的爱。而当我们感悟并回应这爱时,便会以感恩与献身来生活,这就是福音在生活中的落实过程。
圣经中的爱并不是只挂在嘴上的口号,而必然具体体现在“服事”和“牺牲”上。耶稣与税吏、罪人同席时,法利赛人和文士加以非议,但祂毫不在意。祂更是主动去寻找他们,与他们同住,指正其罪,同时赐下宽恕与复和。真正的爱,就是那种“主动走出去”的爱。如果我们真的认识耶稣,也当以这样的爱去服事与包容人。正如耶稣对罪人、税吏以及当时最受排挤的人伸出援手,我们也当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最边缘、最痛苦的人身上实践基督的爱。张大卫牧师不止一次强调,若教会要在社会中担当光和盐,就必须以耶稣牺牲之爱为基础,切实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倘若我们只是用口传福音,却没有行动,那么世人就无法真正明白福音的真意。
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内心深处,其实都蕴藏着“牧人的心肠”。因为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因此,当我们看见可怜的人时,就会激发同情怜悯,并有意愿照顾弱小生命。然而,世俗的逻辑重视的是99只羊的多数,认为“比起那一只,99只才更重要”,从而觉得花时间、资源去帮助弱者或边缘人,效率太低或不划算。但福音的逻辑却截然相反。通过那个舍下99只留在旷野,去寻找失丢1只羊的牧人故事,耶稣强调:“对上帝而言,那一只失丢的羊是极其宝贵的。”
2. 税吏与罪人的福音
路加福音第15章最能彰显上帝对“单个生命”的心。第1节说:“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接着第2节记载,法利赛人和文士们纷纷议论说:“这个人竟接待罪人,还与他们一同吃饭!”在犹太社会中,“罪人”不仅指宗教、道德标准上严重失常之人,也泛指为大众所厌弃、排斥的一类人。然而耶稣并没有拒绝这些罪人,反而与他们一起用餐。这不仅冲击了当时社会的成见,也彻底颠覆了那些熟悉律法之人的思维方式。
法利赛人和文士是当时犹太宗教界与社会中备受尊崇、严格遵守律法的人。他们过度强调“圣洁”和“分别为圣”,因此将自己与罪人彻底隔绝,甚至连同席用餐都不愿。然而耶稣却打破这重重藩篱,主动接待他们,进入他们的生活。福音便是在这“看似离经叛道的接触”中被真实地传递——不是从远处喊话“你们是罪人,快快悔改”,而是走近他们,伸手拉他们起来,这才是耶稣亲自示范的福音。
路加福音第15章讲述的失羊、失钱(失落的银币),以及浪子回头的比喻,都传达同一个主旨:看似没有价值、在罪中沉沦的人,正是上帝极其关注、要不惜一切地挽回的对象;而他们回归之后,天国要与他们一同欢庆。耶稣在这些比喻中明言:“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所引发的喜乐,远大于那99个自以为义的。”(参路15:7)这是一种不以逻辑和效率为先,而是以爱和怜悯为先的“上帝之心”。
实际上,税吏与妓女在当时的律法社会中,几乎是受藐视最深的阶层。税吏常被视为“金钱奴仆”,而妓女则因性罪而最被唾弃。但耶稣却说:“税吏和妓女倒比你们(法利赛人)更先进神的国”(太21:31)。他们虽罪大,但一旦蒙赦免,就会爆发出更深的感恩与喜乐,并且这感恩往往带来彻底的悔改和生命更新。正如保罗所言:“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罗5:20),那些犯过大罪又悔改的人,所经历的恩典也更加巨大。
今天,这份爱与救赎的信息同样适用于我们。有时社会会鼓吹“要把人分成有价值与无价值的”,或者主张“资源应投向回报率更高的人”。教会若吸收了这种价值观,也可能只欢迎更“有能耐”的人,或是“拥有更多资源”的人,而忽略“那些看似贫乏或落后的”。可福音的真谛却截然相反:它指向那只“走失的羊”,也呼唤教会活出耶稣的心肠——去寻找并珍视每一个失丢的灵魂。这才是教会的真正本质,也是吸引失丢灵魂回归的动力所在。
耶稣一再强调对“卑微之人”的关怀。马太福音25章里,在橄榄山讲论的结尾,耶稣说:“你们向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所做的,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这句经文说明主所期待的,就是我们去具体关心、照顾那些贫困与边缘人士。教会的责任正是在这里。当我们将耶稣爱的福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基督的国度也就此在世上扩展开来。张大卫牧师多次从宣教视角指出:福音不仅是口传(Word),还必须有行动(Deed)跟上。若“言行”无法统一,福音就会成为“半截的宣讲”,也难以真正打动人心。
因此,教会若要拓展这福音事工,首先要有的态度就是:去寻找、接近“世上最软弱和被边缘化的人”。路加福音15章4节说:“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直到找着呢?”耶稣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牧人之心”。法利赛人和文士之所以会鄙视税吏和罪人,并且批评耶稣与他们同席,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那颗牧人的怜悯。可我们内里原本也具备同情弱者的情感,只是常常被世俗价值、日常琐事乃至自私心所压制。主却盼望我们能越过那道障碍。
随着教会规模的扩大,事工种类的增多,财政更加充足,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只关注“已有的99只羊”,变得“以效率和成本”来评估事工。可福音却提醒我们:要将视线放在那“迷失的一只”上。并且那只羊回归时,天上要为此开办盛大的欢宴。
在路加福音15章5-6节中记载:“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失羊的牧人在找回那只羊时,所体验的喜乐并非只是找回遗失物品的安心,而是因为拯救了一个生命、恢复了一段关系,带来的无法言喻的喜悦。
若我们真想让上帝喜悦,就不能对失丢的灵魂视若无睹。上帝最喜悦的事,正是“一个罪人的悔改”。路加福音15章7节也明确记载:“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同时要注意,“悔改”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自省或形式化的认罪,而意味着方向的彻底转变。它包含着对自身罪的觉悟、对上帝赦免的信靠,以及“立志不再重蹈覆辙”的决心。只有当人越深刻地明白上帝的爱有多大,才越能意识到罪的严重性,也越能体会自己被拯救的恩典之大。这种“深刻感恩”会自然激发出更大的感恩和奉献,使悔改者成为见证福音大能的器皿。
彼得就是一例。耶稣早已预告彼得要三次不认主,但却对他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主明知彼得会犯罪,却期待他在悔改后,能更加成为爱的见证。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安慰,也是一种挑战——即便我们会在罪中跌倒,但只要悔改归正,上帝就能化我们的软弱为更大的恩典通道。这就是福音世界与律法世界的区别:律法世界里,“犯罪就当受罚”理所当然;但在福音里,“经由赦免带来的生命转变”更为优先。
张大卫牧师时常在讲道与教学中提到:“耶稣接纳税吏和罪人的生活方式,乃是教会永恒的榜样。”如果教会真是基督的身体,就不该是对世人封闭的大门,而应随时敞开,为人们提供新的机会,让任何一个灵魂都能来悔改、归正。牧师还强调,如今教会更要积极地走向社会最阴暗的角落,去关怀贫病交加的人、流浪者、外籍劳工、脱北者、移民工人等,这才真正将耶稣的福音以“实际行动”呈现给世人。唯有这样,教会才能延续“税吏与罪人的福音”精神。
在当代,教会很多时候确实已拥有相当的规模、资源与财力,被社会视为“成功”的组织,但危险在于,这种外在丰裕可能蒙蔽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忽视贫穷与软弱的人群。耶稣所说“要爱人如己”(太22:39)的诫命,不可只留在脑海里,而应该像路加福音第10章的好撒玛利亚人那样,看见那被打得半死之人时,就立刻伸出援手。这才是福音,也是教会该在世上承担的责任。
为践行这责任,有时需要有组织的努力,也需要个人的投入。有些教会在海外宣教地兴办学校、医疗机构,帮助当地改善生活。张大卫牧师曾提出展望:“明年是教会30周年,让我们为贫穷国家建300所学校吧!”他强调,这目标不仅是“造几栋建筑”,更是要寻找那“失丢的灵魂”,并让他们在福音的实质恩惠中得到帮助。透过学校,让孩子们受教育、治病脱离苦境、规划未来,这不仅是一项宣教项目,更是“为寻找失丢的一只羊”而走出去的福音实践。
福音会开启我们“新的眼光”,让我们看见以往忽略的人,与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并甘心去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对于崇尚效率、计算得失的世俗观念而言,是极其矛盾的:竟会有人为了“一个”而搁下“九十九”,去关照穷苦与病患,更去为罪人敞开门路,而不是先行严厉审判。可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上帝的国”。
我们理当天天默想耶稣那句:“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撇下那九十九只,去寻找失去的那只,直到找着呢?”并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在“寻找那迷失的羊”?是否真的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与精力?在教会内部也一样,需要自问:是不是对初次来的新朋友或是带着过去失败与伤痛的人,视而不见?福音正是要我们先伸手去接纳他们。
“税吏与罪人的福音”并不只对犯罪者或外在罪大恶极者适用,而是出自圣经对全人类皆为罪人的教导。我们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都需要恩典。耶稣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这话也在警示我们,不要自认为是义人而把这话当作只对他人说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曾经失丢的羊,而主正是那位为寻找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的牧人。
张大卫牧师曾提问:“我们是否真的有那颗为失丢的一只羊心急如焚的牧人之心?”这是教会今后也要不断自省的核心问题。建筑与项目扩张、增加会众和奉献固然都有其价值,但更根本与本质的任务,乃是主动走到卑微之处,与他们同哀同喜,把福音真实地传给他们。尽管我们常以“自己力量不足”作借口,但正如《使徒行传》第3章中彼得所言:“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福音本身才是最宝贵的礼物和能力。
上帝对那寻找失丢羊的行为极为喜悦,我们也能一同享受这份喜乐。路加福音15章中,那牧人找回失羊时,邀请朋友邻居一起欢乐:“我失去的羊已找到了,你们和我一同快乐吧。”教会就是这样一个分享欢喜的共同体——分享救恩、悔改、饶恕的喜乐,让众人先尝到天国之筵席。
总之,福音就是“税吏与罪人的福音”。耶稣用生活和教导展现:祂愿为迷失之人献出具体的行动与爱。税吏与妓女悔改进入神的国,大罪得赦之人因恩典更发出宏大的感恩,这就是耶稣福音所带来的翻转。我们不仅要在头脑中理解这爱,更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如此才能真正见证福音的大能。正如张大卫牧师一直强调的,“要把我们所得的恩典与世上最软弱、最边缘的邻舍分享”才是福音最根本的呼唤。而且这并非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的要求,只要我们唤醒内心那颗“牧人的心”,并跟随耶稣的脚踪,就能自然而然地活出这一使命。
现实世界中,还有无数我们容易忽视的“失丢的羊”在痛苦中。若教会真是一群“福音共同体”,就必须走近他们,关心并护佑他们。无论是沉迷于金钱的税吏,陷于情感破碎的娼妓,流离失所的年轻人,病榻中的病患,或在绝望边缘犹豫的人,都有成为上帝儿女的可能。教会当怀抱“牧人的心肠”为他们指路。若“税吏与罪人的福音”能通过当代教会与信徒的具体见证再次被大力宣扬,基督之爱就会带来实际的感动与改变,天上也必充满难以言喻的喜乐。正如那节经文所言:“一个罪人悔改,比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更能使上帝欢喜。”我们若在地上亲身经历这句话,也就最鲜活地印证了“福音的核心就是爱”。
张大卫牧师为此不断呼吁,希望“税吏与罪人的福音”能被韩国教会与普世教会重新深刻体悟,并盼望福音的大能在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宣教工场上带来真正的生命转变。无论城市乡村、贫穷国家或富裕国家,只要教会能回归“寻找失丢的羊”的牧人之心,就必有无数的灵魂得以复原,上帝的名也因此大大得荣耀。当我们承担起这爱的呼召,福音就会在生活中发出明证,而这种明证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让更多的罪人经历悔改、赦免、医治与复和。由此,教会将真正成为世人的盼望,上帝的国也会在此时此地鲜明地显现。如此,福音将不断扩展,使更多人目睹耶稣基督的爱,并共享救恩之宴席。
正因此,福音绝不仅是“可听的教训”,更是与税吏和罪人同席的耶稣的“生活本身”。因为祂先爱了我们,所以我们才认识并能够传扬这爱。那寻找失丢的“一只羊”的脚步,正是教会应当扛起的核心使命,也是“税吏与罪人的福音”在现实中实现的道路。而行走在这道路上的所有人——牧者、信徒——都将得到上帝预备的那句勉励与肯定:“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做得好!”我们为此恒切地祷告,并在实际行动中持续迈进,这才是教会与信徒真实的盼望所在。愿我们今天也不住地祈求,并付诸行动,成为那“耶稣爱之脚踪”的跟随者。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