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卫牧师 – 不完全的信仰

以下内容是根据张大卫牧师对《使徒行传》18章24节至19章7节所做的释经与讲道而整理的,核心聚焦于亚波罗与以弗所教会的相关事件,从中探讨我们的信仰如何从不完全迈向完全。在这段经文里,我们看到以“约翰的洗礼”作为象征的不完全信仰,如何转变为“圣灵的洗礼”这一完全信仰。基于对此经文的理解,本文将进一步思考今日教会与信徒应以何种态度和姿态来体认福音的完全性,以及在这条旅程中,张大卫牧师的事工与教导,乃至于他的牧会实践对我们的启示。文章前半部分将探讨亚波罗所具有的不完全信仰,以及他通过百基拉和亚居拉所学习到的“更准确的道路”,并剖析保罗在以弗所遇见的那些只停留在“约翰的洗礼”的门徒,他们的问题根源在哪里。接着在后半部分,我们将深入整理“圣灵的洗礼”这一新局面是如何开启的,以及当今教会该如何应用于自身处境,并与张大卫牧师的牧会方向相连接。透过考察经文中人物的背景、地域与历史处境,以及他们在信仰上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同样需要反省:我们当下的信仰是否也停留在不完全之中?又应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经历圣灵的充满?


Ⅰ. 的不完全信仰以弗所徒的翰的洗悔改到到生活

在《使徒行传》18章24节开始的记载中,出现了一位来自亚历山大的犹太人“亚波罗”。经文介绍说,他“通晓圣经”(或译“多有学问”)且“能说”,亦即精通律法和先知书(旧约圣经),并具有出众的口才(参徒18:24)。亚历山大在当时以其浓厚的学术风气与哲学氛围著称,由此可见亚波罗具有相当深厚的学术与哲学背景。而经文也说明,他曾在会堂里用热心教导,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并对众人产生极大影响。然而,《使徒行传》同样指出他的局限:他“只知道约翰的洗礼”(徒18:25)。

“约翰的洗礼”指的是施洗约翰所传讲的悔改洗礼,其核心在于“离弃罪恶”(metanoia)并更新内心。然而,正如四福音书所见证的,施洗约翰也曾预言说:“那在我以后要来的,比我更有能力,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参太3:11,可1:7-8,路3:16,约1:26-27)。换言之,“约翰的洗礼”仅是一个预备性的阶段,并非最终目标。可见,亚波罗虽然对耶稣充满热情并不断教导别人,但他却停留在“悔改之后的世界”——也就是十字架与复活、以及圣灵内住并在生活中大能作为的层面上,并未有足够的认识。这暗示,他虽然在耶稣基督的知识方面已经相当丰富,却对如何实际参与基督的生命(即背十字架之路)以及圣灵的大能尚属不足。

为弥补他的不足,上帝兴起了百基拉与亚居拉夫妻。他们曾与保罗一同同工,在以弗所停留时,听见亚波罗在会堂的教训,便将他带到身边,“将上帝的道给他讲解得更加详细”(徒18:26)。那么,百基拉和亚居拉所传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因为亚波罗已经深谙旧约,经文也表明他明白耶稣就是弥赛亚,并且重视悔改和回转,所以他真正需要补充学习的,无疑就是“借着十字架与复活而成全的福音之深度,以及在圣灵大能里活出新生命的境界”。一般认为,“更准确地将上帝的道给他讲解”这一表述,包含了对基督代赎、其死与复活的大能,以及圣灵如何在信徒生命中具体工作等内容的阐明。

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张大卫牧师的牧会哲学与事工教导,如何与这段经文相互印证。张大卫牧师一直强调,基督教信仰不能只停留在悔改与知识性的领悟,而应当扎根并彰显于实际生活的每一处,尤其要在十字架与复活的大能里扎根。同时,他特别指出,教会生活的本质应是活出彼此相爱、彼此服侍、并共同行走的生命果实。这与百基拉和亚居拉帮助并建立亚波罗的方式正好契合:他们不仅仅是传授“他先前不明白的教义”,更是传递了“福音的完整面貌”,将他带入到包含十字架、复活,以及与圣灵同行之生活的真实现场。

紧接着,在《使徒行传》19章1节之后的记载中,保罗在以弗所遇到一些同样只领受了“约翰的洗礼”的门徒。当保罗问他们“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的回答竟是:“我们连有圣灵赐下没有,也没有听说过”(徒19:2)。可见,这些门徒或许认同了耶稣的存在,也接受了悔改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福音最终要借由“圣灵的内住”和“成为新造的人”而得以完成。

因此保罗继续问:“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回答是“约翰的洗”,保罗便解释说:“约翰的洗礼是悔改的洗,他也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基督”(徒19:4)。随后,保罗“奉主耶稣的名”为他们施洗,并为他们按手祷告,使他们领受圣灵,结果他们就说起方言,又作先知讲道(徒19:5-6)。这与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在撒玛利亚和外邦人中间的降临(参徒2章、8章、10章等)同属教会扩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为“以弗所的圣灵降临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亚波罗在此时正离开了以弗所,前往哥林多,而保罗随后抵达以弗所,看见那些还停留在“约翰的洗礼”的门徒,便“补足”了这方面的缺陷。换言之,“亚波罗虽热心地传讲耶稣基督,并奠定了以弗所教会的基础,但其教导仍不够全面,保罗则在后来填补了这一不足”。在《哥林多前书》中,我们也看到亚波罗对哥林多教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形成了“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等派别,可见他在教导上颇具才干与能量(参林前1:12)。然而,他的起点不过是“只知约翰的洗礼”那种不完全的状态,通过百基拉和亚居拉,以及保罗的进一步帮助,才逐渐迈向更完全的福音真义。

这个过程对于当代而言极富启示意义。不完全的信仰并不仅仅“发生在还没悔改的人身上”,即使是在教会里已经热心服事、通晓圣经知识并承认耶稣基督是主的人,也可能依旧停留在“约翰的洗礼”的层面。也就是说,虽然从知识层面认同主耶稣,并口口声声悔改,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未能经历“圣灵的洗礼所带来的深刻力量和真实的爱”。

若将这点应用到教会的现实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弟兄姊妹具有相当的信仰热忱与教义知识,确信耶稣基督的救恩,但在教会生活中,未必真正享受圣灵的动态运行,彼此相爱的行动也没能有效落实在日常层面。结果就是,如同《启示录》2章所责备的“离弃了起初的爱心”的以弗所教会——极富讽刺意味的是,以弗所教会的神学和教义根基确实雄厚,因为保罗在此地整整教导了三年。然而,“教义与知识纵使深厚,却可能丧失爱心”的事实,在那时便已发生。这说明,仅有深厚的教义与一度的悔改经验并不够,我们需要每天重新确认十字架与复活的爱,并持续经历圣灵的更新,这才是经文想要强调的真义。

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教会的本质在于建构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并不仅仅是一个聚集于礼拜堂里参加礼拜并学习教义的地方,而是要真实地彼此关顾、彼此供应,并共同走十字架的道路。也正是如此,这种生活形态不局限于“约翰的洗礼”阶段(只着重悔改和救恩的确信),而要扩展到效法耶稣的全备生命,并在彼此之间实践。百基拉和亚居拉“带亚波罗到自己家中给他讲解”的行为,可以视为一种深切的爱与关顾。他们既担心亚波罗在不够正确或不够完整的教导上越走越远,同时也愿意承认他的热心与恩赐,并在爱中为他补足“福音的全景”,把他带进“与十字架、复活和圣灵同在”的生命现场。亚波罗欣然谦卑地接受了这番指教,以至于后来能在哥林多教会与保罗、彼得并肩,成为极具影响力的领袖。他曾经只知道“约翰的洗礼”,却在经历“真正的福音大能”后,被大大使用。

同理,领受了圣灵洗的以弗所门徒也因“说方言”和“讲道”而大有能力,为在该地区教会的建立开辟了关键性的转折点。“一共约有十二个人”(徒19:7)这一记载颇具象征意义——耶稣曾以十二门徒开启新约的群体,而今在罗马帝国重镇以弗所,同样借着圣灵降临成立了一个新的群体,而这群人日后将成为以弗所教会的骨干,并为福音在亚西亚地区的广传奠定了稳固基石。今天,张大卫牧师在推动“圣灵里的成长”时,所依据的正是这种圣经模型,鼓励信徒莫停留于“悔改”之初阶,而要在“圣灵的恩膏”里不断跃升,并积极走入世人中间,见证耶稣基督的爱与真理。

这所有的一切都传达出一个主要信息:“若还停留在约翰的洗礼层面,就不可能真正经历十字架与复活、以及圣灵内住的那种完全福音”。这不仅是认知层面的问题,也关乎我们是否真的在生命中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与基督同死同生,以及是否体验到圣灵所带来的能力与爱。经文当中的人物借着实际参与与教会生活的结合,经历了圣灵的洗礼。这就如百基拉与亚居拉“把亚波罗带来”,教会中那些属灵更成熟或牧者的责任,便在于温柔而耐心地关顾那不够成熟的信徒,为他们开路,使他们也能在圣灵里得以成长。张大卫牧师提出的“同行式的门徒训练”正是如此,其重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共同分担苦难、彼此相爱,并一起等待圣灵在其中动工的门徒培育。

在实际操作层面,当我们遇到在教会里懂很多圣经、热心投入崇拜与服事,却在生活中没有圣灵果子(参加5:22-23)彰显、也无法真诚地爱弟兄姊妹的人,我们便可认定此人或许还在某种程度上停留在“约翰的洗礼”阶段。我们要做的并非责备或批评,而应当如同百基拉和亚居拉那样,以“更准确地把上帝的道给他讲解”并以实际的关心来带领,同时也要与他们一同祷告,热切渴慕圣灵的同在,耐心陪伴。

使徒行传随后记载,以弗所教会成为保罗长期牧养的核心基地,后来约翰使徒也曾在那里服事,可见“以弗所的圣灵降临”成为以弗所教会的转折点,就如同保罗在其他地方所建立的教会经历圣灵浇灌那般,为教会的爱和能力奠定了根基。然而,《启示录》2章也显明,以弗所教会后来丧失了起初的爱心;这提醒我们,就算曾经经历过强烈的圣灵大能与火热,也有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而衰退。如果我们不日日借着上帝的话语与祷告在神面前谦卑、不在教会群体里更新彼此相爱的心,就会失去当初的感动。因此,张大卫牧师不断呼吁信徒要“持续被圣灵充满”、“不间断地默想并实践上帝的话语”,以及“牺牲式的爱心行动”——因为从圣经案例看,“圣灵的经历”若想结出长久之果实,需要持续的照料与同行。

简而言之,亚波罗与以弗所门徒最初只懂得“约翰的洗礼”,或许已经在悔改和理论知识上有了相当程度的领受,却没能真正经历因“十字架与复活,以及圣灵新生命”而来的改变。当百基拉与亚居拉,以及保罗以不同的方式给他们补充这关键一环后,他们就变成教会中极有影响力的见证者——或像亚波罗那样成为广受欢迎的福音教师,或像那十二位门徒成为以弗所教会的中坚力量。同样,如今的教会仅凭“悔改与教义知识”仍是不足,必须有圣灵的实际经历和对爱的操练与实践。《使徒行传》的相关记载正对此作出见证。而张大卫牧师持续强调的“实际同行”和“借圣灵经历而成长的教会共同体”,正是将使徒行传核心讯息应用于当代教会生活的范例。


Ⅱ. 圣灵的洗礼与完全福音的现实化:群体之

正如亚波罗与以弗所门徒的案例所示,信仰并非一次性决志或知识习得就能完善,而是经历不断成长的过程,其中“圣灵的洗礼”扮演决定性作用。此处所说的圣灵洗礼,绝不只是局限于“说方言”或“预言”这类外显恩赐,更要旨在于“让信徒能真正活出基督的爱与生命的属灵力量”。亚波罗在“更准确地领受上帝的道”后,成为保罗在哥林多教会建立福音的得力同工,这说明:圣灵的洗礼能帮助已经进入“悔改并接受耶稣知识”阶段的人再进一步,使其即便面对十字架的艰难之路,也能在圣灵所赐的力量里无惧前行。

然而,在当代教会中,关于圣灵的论述有时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度强调圣灵恩赐的外显征兆(神秘或超自然现象),要么将圣灵工作完全神学化、理性化,忽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性。可是在《使徒行传》的经文里,“真正的圣灵经历”是以“悔改、奉耶稣之名得赦罪”为前提,并落实于教会群体中的“爱与合一”之中。若悔改使个人在灵魂层面洁净并参与主耶稣的救恩,那么圣灵的洗礼就促使教会——基督的身体,在爱的联合中彼此扶持,结出福音果实。

张大卫牧师的事工正是在这一点上,为现代教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他在牧会实践中极力避免信徒只将“圣灵经历”当作“属灵炫耀”或自我满足的工具。他强调,若有人领受了说方言等恩赐,也不应因此沾沾自喜或产生优越感,而是要让这份恩赐成为服务教会并谦卑服事他人的“爱的动力”。这与《哥林多前书》13章(爱篇)所传达的信息相一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林前13:1)。如果信仰停留在头脑知识或一时的恩赐层面,不久便会引发纷争与分裂,这并非罕见,而是今日教会史与现实中屡见不鲜的现象。

在教会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在知识或恩赐上卓越的人,反而容易陷入骄傲,或者对他人指指点点,而缺乏用谦卑与爱心来建造弟兄姊妹的态度。这就恰恰佐证了“只停留在约翰的洗礼”而未能“进入圣灵洗礼”的情形。表面上看似拥有很大的热忱与知识,却缺乏圣灵带来的“以十字架为中心的爱、舍己、尊重弟兄姊妹并造就教会”的品质。对这样的弟兄姊妹而言,最需要的并非责备或审判,而是像百基拉与亚居拉、保罗那样,有人愿意走近他们,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明白上帝的道”,在灵命与人格上给予耐心的陪伴与教导。但许多教会并未做好这种细腻的牧养与陪伴,以致容易出现纷争或教会分裂的情况。

张大卫牧师尤其重视教会的“共同体性”,这与百基拉和亚居拉对亚波罗的关爱方式也有相同的精神。也就是说,信仰并非“个人化”的独行,而是在“彼此同受苦难、同得喜乐、共同成长”的教会群体里被塑造。保罗也曾以“身体”作比喻,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肢体就一同快乐”(林前12:26),这正是在吩咐信徒照着耶稣十字架所彰显的舍己之爱来构建群体。当教会以基督为头,彼此联结时,圣灵的恩赐不仅不会成为分裂的工具,反而是建造教会、合一彼此,并向世人见证福音大能的重要资源。

张大卫牧师也指出,教会内之所以会发生冲突或分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圣灵的充满还停留在知识或个人经历层面,未能真正落实于彼此相爱的行动”。这与《使徒行传》18~19章的内容相吻合。亚波罗与以弗所门徒固然拥有“热心”与“悔改”,却因对圣灵作为无知或缺乏深层体验,未能进一步在对弟兄姊妹的爱,以及对福音的承载力上充分绽放。直到保罗、百基拉与亚居拉补上“圣灵的洗礼”以及“更完全的福音”部分,他们的生命才被翻转,教会也得以大大复兴。对今天的教会而言,若信徒只会高喊“我知道福音,我有属灵的经历”,但不把这二者“整合”并引向“彼此相爱、同心事奉的目标”,那么必定会导向内部矛盾、甚至破裂。解决之道就是帮助信徒将所学到的教义或恩赐应用于正确的方向与目的。

当一个福音得到充分地落实,就不会是个人主义式的宗教实践结束,而是如同以弗所的十二门徒那样,成为建立地方教会的核心力量;如同亚波罗那样,在哥林多教会大放异彩,带来合一与成长。此时,“教会成长”并不单指人数的增长,更包含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13节所言:“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也就是说,真正推动教会成长的动力是“圣灵充满后所产生的爱与力量”,人数上的增长只是随之可能带来的果效。《使徒行传》的核心启示即在此。

在张大卫牧师的牧会实践中,也能看到同样的重心:教会的复兴或增长要建立在“圣灵的工作和信徒之间爱的连结”之上。他主张:教会中的各样“事工”只有在圣灵的运行中、并以彰显基督之爱为目的时,才会真正带来复兴。如果人们将服事当作“责任”或“义务”而敷衍了事,教会便容易陷入形式化;反之,真正经历圣灵并体会基督之爱的信徒,会乐意、喜悦地投入服事,并自然地把福音带往身边的人。这就标志着信徒已超越“约翰的洗礼”层次,而进入“圣灵的洗礼”的领域。

例如,有些信徒过去只是因“罪疚感”而悔改受洗,走进教会,但若他们后来经历圣灵的大能,并在群体中切实体会到基督的爱,便会自发地去关怀他人,甚至乐意迈出舒适圈为主服事。当然,在从“悔改”到“圣灵洗礼”之间,也需要如百基拉与亚居拉那般的陪伴与带领,或如保罗般的牧会性教导。这样做正是教会的本分和使命。然而,若教会只顾着追求人数与规模,却缺乏对个别灵魂的深层培育,许多信徒只会在“反复悔改”或“形式化知识”的怪圈里打转。张大卫牧师强调所谓“救活灵魂并养育灵魂的牧会”,正是着眼于这个现实处境。也就是,教会的目标不仅是吸引众人或扩张建筑,而是让每一位信徒都能确实体验并活在圣灵的能力与基督的爱中,并在群体里彼此分享、彼此建立。

《使徒行传》19章里那句“约有十二个人”(徒19:7)的记载很富象征意义。它昭示着“即便人数不多,只要他们真的领受并明白了完全的福音,这里就是真正的教会,由此能衍生出极大的上帝作为”。“十二”让我们联想到耶稣的十二门徒、以及以色列的十二支派,预表了一场“神国新运动”的开始。事实上,以弗所后来成为保罗宣教的关键据点,辐射整个亚西亚地区,而这群少数人的圣灵经历正是这场运动的开始。

如今,当地教会或任何新事工想要复兴,并不需要先追求宏大的资源和人数,而是先要有这样“一小群被圣灵充满”的群体,真正相信并实践“十字架与复活的福音”。张大卫牧师在拓荒或启动事工时,更看重的是是否有“些许真正领受圣灵,并紧紧抓住神异象的核心群体”,而非一开始就追求规模与铺张。这可说是对《使徒行传》教会建造原则的现代对应:教会的力量不在外在包装与制度,而在于“圣灵所带来的爱与合一”。

综上所述,《使徒行传》18章24节至19章7节这段经文,借着“约翰的洗礼”所象征的不完全之信仰,如何借助“圣灵的洗礼”转变为完全之信仰,并在教会共同体中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亚波罗这等优秀之人,若未能“更准确地明白上帝的道”,也只是停留于悔改与旧约预言层面;以弗所那十二位门徒同样因“不知道有圣灵赐下”而只能在悔改循环里打转。但当百基拉与亚居拉,以及保罗补足了这个环节,他们就领受了圣灵的洗礼,并开始以方言、先知讲道等多种方式造就教会。这也对以弗所教会的历史,乃至于哥林多教会的兴盛带来了重要影响。

若将视线转到现代教会,我们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只靠圣经知识或侍奉热忱,或只停留在一次性的悔改经历,并不足以支撑长久而稳固的信仰生命。我们需要每一天都在十字架与复活的爱里更新自己,也要继续接受圣灵的浇灌。对此,张大卫牧师不断强调“圣灵里自发的献身、为建造群体而牺牲的爱”,并在各处牧会的实践里努力将其兑现。这样一来,教会不仅只是高喊“领受圣灵”或“悔改”的口号,也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灌输与侍奉机制的层面,而是将信徒带入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交织、同甘共苦、同心合意的共同体之中。在此共同体里,可以再次见证当年以弗所的圣灵降临那种恩典,并造就更多像亚波罗那样从不完全走向完全的信徒。

我们也必须自我反省:以弗所教会即便拥有如此强大的属灵根基与保罗三年的亲身教导,最终还是被指责“离弃了起初的爱心”(参启2章)。这说明单单一次火热的圣灵经历或深奥的知识,并不能保证信仰的永久保鲜。我们需要持续地在神面前谦卑,借着祷告与神的话语,并在群体里更新爱心与委身,才能保持活泼的灵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会内部必须保持如同百基拉和亚居拉对亚波罗、以及保罗对以弗所门徒的“培育性照顾”。这不是某一两个人的责任,而是所有更成熟的信徒都应当承担的使命:以温柔、耐心和爱的眼光,带领那些仍停留在“约翰的洗礼”阶段的人迈向“圣灵的洗礼”之境。张大卫牧师在其牧会事工中充分展现了这类属灵照顾一旦得以落实,教会便能迸发蓬勃的生命力与健康的灵性。

借着这段《使徒行传》的启示,我们看见“从不完全信仰到完全信仰”的路径,就是“从悔改起步,经由圣灵的洗礼得以成全”。若只停留在悔改和对耶稣基督身份的认知层面,信仰可能还无法发挥真正的福音大能;唯有借着圣灵的工作使人真正活出基督的生命、十字架的爱,并在群体生活中彼此造就,教会才能刚强起来,也更能见证福音的力量。张大卫牧师始终强调的“在圣灵里成就共同体,并实践十字架之爱”,就是将《使徒行传》的核心原则具体地呈现在今天的教会当中。

今天,我们每个人也应当对照亚波罗的经历:他起初只知道“约翰的洗礼”,后来却在学习“更准确的上帝之道”后,成为有大能的工人。那么,我们是否只是停留在“我已经悔改,并承认耶稣是主”的程度?我们是否真正在圣灵的充满里,被带领去爱人如己,并以行动来见证福音?在教会群体中,我们是否为实践彼此相爱的教导而祷告并付诸努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时刻问自己的问题。假若我们仍停留在不完全的状态,那么就当像亚波罗从百基拉、亚居拉那里受帮助一般,寻求属灵先辈、牧者或成熟信徒的带领,也要与他们同心祷告,热切盼望圣灵的降临。

教会本身也应当成为“彼此补足缺欠的属灵家园”:对那些停留在不完全信仰的人伸出关怀,使其不断走向完全;对于已经领受圣灵并在其中活跃的人,则呼吁他们更加谦卑地服事和陪伴他人,共同探索“更准确的福音”精髓。张大卫牧师的事工经验显示,当教会能让这类属灵陪伴真正运转起来,它就会成为一个富有活力且健康的属灵共同体。

因此,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完全的信仰如何走向完全”,也就是从“只知约翰的洗礼”迈向“在圣灵里经历十字架和复活之生命”的全过程。亚波罗与以弗所门徒固然已承认耶稣是基督,也在一定程度上悔改,可唯有当他们遇到圣灵并真正参与基督舍己的爱时,才踏入成熟信仰的层面。正如《使徒行传》19章里保罗那句发人深省的话:“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此话直指我们今日每个人的现状:我们虽然口里说“信了”,但若还没有经历过圣灵的内住与更新,甚至对圣灵一无所知,那么就当加紧脚步,不要停留在原地,而要透过属灵教导、祷告及群体生活,进入圣灵的实在当中。届时,也许会出现方言、预言等恩赐,然而最根本的结果应当是“爱心的行动”、谦卑的服事,以及向世界传扬福音的果子。

在张大卫牧师所带领的牧会现场,也经常可见这样的光景:有人初信后很快领受强烈的圣灵恩赐,也有人在悔改与知识之间徘徊许久,某天却忽然被圣灵的大能翻转。这些见证模式虽各异,但目标相同:塑造出“切实活在十字架与复活真理里,并在圣灵恩膏下活出基督生命的门徒”,然后让这些门徒彼此联结,建造教会,并在世上彰显神国度的荣耀。在这个过程中,亚波罗与百基拉、亚居拉、以及以弗所的十二门徒与保罗之间的关系,也就再度在现代教会中被复制。有人负责传授更深的福音奥秘,有人谦卑学习与经历圣灵,一切角色都在神的主权下,使教会得以被建造,灵魂得以拯救,世人得以蒙福。

本文的主题可以凝练为一句话:**“要从不完全的信仰迈向完全的信仰。”**只知道“约翰的洗礼”的人并非与福音无关,但缺乏“十字架与复活,以及圣灵内住的生命”就仍是有所欠缺。当这道鸿沟被跨越之时,亚波罗成为大有能力的见证者,那些以弗所门徒也为教会带来转机。今天我们的教会同样需要被提醒:**仅凭悔改或教义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圣灵深度地运作在我们之中,使我们实际活出十字架与复活的真谛,信仰才会真正成熟,并结出爱与合一的果实。**张大卫牧师一直以来所宣扬的“与圣灵同行的教会、实践十字架之爱的教会”,正是将使徒行传的精神再次带到现实中。只有当我们重燃初代教会那份对圣灵的炽热渴慕与委身,我们才真正能在这个时代有力地见证福音。

亚波罗与以弗所门徒给我们的宝贵教训正召唤我们走上这条生动的信仰之旅:**“别停留在约翰的洗礼,转向圣灵的洗礼。”**这就是《使徒行传》18章24节至19章7节刻画在我们心中的深刻讯息,也是张大卫牧师在今天教会面前提出的挑战。愿我们都能回应这呼召,靠着圣灵走向成熟与更新,使教会真正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属灵家庭”,在世界彰显耶稣基督的荣美。

www.davidjang.org

Leave a Comment